关于海龙囤建于何年,学界存有争论
据传,海龙囤内交通系统呈“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李飞一行就是要通过考古手段弄清囤内古道分布情况,目前已探明石铺古道200多米这些古道就是从“飞凤关”延伸向“新王宫”的道路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向策 刘辉 肖燕 文 / 图
海龙囤见证:杨氏土司统治播州725年血雨腥风换来“改土归流”
遵义建城,播州为之奠定了发展基础而播州的来历,据史书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以隋朝牂牁郡的北部地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十一年(637年)废十三年(639年)以其地置播州一说建于1257年,一说建于更早的时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的建设初衷在于打造铁壁铜墙的军事防御,让土司政权坚不可摧,外人无力撼动
“手脚并用”是每贵阳晚报广告部一个来客经过“三十六级天梯”朝拜“飞虎关”的必然之举天梯每级石阶高60至80厘米,阶面呈45度角往下倾斜倾斜而高大的天梯石阶,是出自军事防御的设计如有外敌来犯,守城的将士会从飞虎关城门处泼油或撒黄豆下来,让人无法上行
随行的导游是在海龙囤土生土长的女孩刘财,她说:“虽然山路难爬,山上却很平坦,有水源,土地亦肥沃”她还透露,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龙囤考古队正在山上,进行自去年以来的第二轮考古发掘工作
当我们告别了考古队离开海龙囤时,夜幕悄然拉开如水的夜色,让海龙囤的轮廓逐渐模糊起来而考古发掘工作,将让这座古老的土司军事城堡的历史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尘封多年的改土归流历史故事也将随之大放异彩!
“飞龙关”在海龙囤顶东侧贵阳晚报登报电话,杨应龙亲题关名通过此关,即可入海龙囤第二层此处地势险要,屹立在环形悬崖上,扼守一道窄山梁,易守难攻而山下,则是当地人称呼的“杀人沟”
据《明实录》记载,播州杨氏土司以播州宣慰使身份向明朝廷朝贡的有杨铿、杨升、杨钦、杨炯、杨纲、杨应龙等共计11人,朝贡达137次朝贡次数之多,频率之密集,颇得朝廷欣赏
登山途中,一处处历史遗迹,在小刘的讲解下还原成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起,便拉开了数百年前那场悲壮战事的序幕……
4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海龙囤山脚,抬头仰望,只见此处孤峰一蒂,四面陡绝,形成天然关卡
“这是进入海龙囤的重要关卡,检查更加严格,密码不对或者身份交代错误的人,就在此直接被杀掉扔进杀人沟”刘财说,贵阳晚报广告“杀人沟里更多的尸骨出自‘平播之战’,听村里的老人讲,山下涨大水时还曾有白骨漂上来”有史料载,平播之战“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
考古工作者带领我们参观已经挖掘的成果,指点着最新发现只见遗址中的石质水槽严丝合缝、科学分布,就连便坑等排污设备也设置得很合理随着工作的深入,考古队还更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假设,让新老王宫的格局更加明晰起来
“去年,考古队在海龙囤的工作从春天到冬天,持续了270多天,最后大雪封了山,一个队员在冰雪中不小心踩空摔倒,昏迷不醒”李飞说,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将摔伤的队员及时送至医院抢救,才让他“捡”回一条性命
公元1257年,蒙古灭大理后,集兵进攻罗氏鬼国,播州安抚使杨文将军情急报南宋朝廷,贵阳晚报编辑部电话皇帝担忧,遂写亲笔信派吕文德帮杨氏建一新城——“龙岩新城”(即海龙囤)巩固防御,“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而杨家达到了两个目的:一为抵御外敌,一为防范内民
记者踏访·遵义篇
考古学家安家瑶此前曾评价:“海龙囤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方式,明代后期开始对土司的改土归流对于这段历史,史书上只有淡淡的几笔”
杨氏统治下的播州,极盛时地域南北横跨两千余里,除了今天遵义市全境,统治范围还包括黔东、黔东南、贵阳、铜仁和重庆的部分地区
与时间赛跑,与泥土和残骸对话的考古工作者,成为海龙囤的另一道风景记者在海龙囤现场采访时,一些游客听说考古队在工作,也自动贵阳晚报黔酒在线围拢来,不时向考古队员问一些相关知识,满怀好奇研究考古现场李飞向记者透露,文物部门将会对城堡的几个关口进行修复加固,并正抓紧时间制作海龙囤“申遗”文本
我们登上海龙囤时,连续多日的阴雨天刚歇了口气,雾气散去,天色还未完全放亮眼前这座由杨氏土司雄踞多年的军事城堡遗址,到处残留着断关残垣,仿佛烽火刚灭,厮杀余音绕耳
曾祥铣介绍说,平播战争是明代万历年间朝廷的三大征战之一,也是遵义这片土地上迄今规模最大的战争明廷由15个省调集兵力24万,杨应龙守军16万人,加上双方用于后勤运输的人力,投入这场恶战的竟有百万之众长达114天的厮杀、人员的伤亡、财力的损耗、破坏的程度,都是极其巨大的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袁家荣说:“海龙囤遗址贵阳晚报电子版b版是一处具有防御性质的城堡,其建造规模与布局都堪称中国西南土司遗存的杰作”
“山上近期缺水,饮用水都是用马运上来的”采访中,考古队员们透露了深山考古的艰辛“前段时间天气很热,但喝水都紧张,就更不敢奢望洗澡了”
进入海龙囤的人,自然而然都会追问:曾经雄踞此地统领播州的杨家从何而来?何以长久统领此地?又为何由盛入衰?
站在陡峭的天梯下,仰望天梯之上的“飞虎关”,城门上那三个雄浑苍劲的大字,气势逼人而每个敢于爬上天梯直达“飞虎关”城门的人,都堪称勇士
岁月的指针拨回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进而演化为叛乱当时的明王朝虽已步上日暮之途,然明神宗仍下定决心,以武力征服播州土司杨应龙,金黔在线贵阳晚报遂征全国八省精兵24万以及各路土司兵,由明朝兵部尚书李化龙率领,组成征剿兵团分八路汹涌而至播州
明军最终由后关入海龙囤,而海龙囤的后关是“万安关”、“西关”、“后关”的统称
史书上鲜有记载的内容,终于被我省考古工作者补充了
海龙囤踏访:串起历史的记忆碎片书写传奇的辉煌篇章
李飞介绍道,考古证据表明,“新王宫”建于明代,具有土司衙署的性质而“老王宫”始建于何时还需进一步探明
一时间,海龙囤内外两军对峙、剑拔弩张,而城堡内的杨应龙依仗险要的地势和严密的防守,让明王朝的军队经历了一场异常艰难的攻城之战……
“飞虎关”也称“吊桥关”,是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城门后则是开凿于岩壁上的秘密军事通道,直通“飞龙关”贵阳晚报联系电话
海龙囤考古: 古堡轮廓渐清晰申遗工作亦紧跟
登囤的古道是倚崖凿壁而成,下临沟谷每一级石阶很高,攀登起来让人感觉十分吃力据介绍,这条古道长474米,上接“飞虎关”和“飞龙关”,阶梯均为整块石头凿击而成,为方便马行,所以阶梯较高古道的旁边就是如今的步梯,现代石阶与数百年的石阶并存一处,这样珍贵的场景,令人印象颇为深刻
行走间,考古队员陆续挖到了一些瓷器残片,这让刚经历了金戈铁马战争故事洗礼的我们,迎面感受到数百年前海龙囤居民衣食住行、活色生香的生活气息
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为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为遵义府,隶属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遵义府其所辖四县一州由四川划归贵州,遵义遂成为贵州省的一部分(此据贵阳晚报在线观看乾隆《贵州通志》、《清世宗实录》)
“飞凤关”的命名与杨应龙的宠妾田雌凤有关一龙一凤两座关门,占尽了“半朝天子”的气势然毕竟不是真天子,平播之战结束那年的六月初六,囤中物资贫乏,军力耗尽,土、月二城火光烛天,已被明军攻陷杨应龙始知大势已去,遂与二妾周氏、何氏自缢而死,留下子杨朝栋、弟杨兆龙、妾田雌凤被明军捕获长达114天的鏖战终于就此画上了句号
作为军事要塞和大本营的海龙囤建立之后,外人没有通行证者不得进入杨氏族人在堡垒中享受着“半朝天子”的威严,将播州牢牢掌握,传承至29世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战爆发,杨氏最后一任统治者杨应龙被剿灭
李飞说,考古学可以复原房屋击毁、瓷片四溅这一瞬间的情景于是我们想象,贵阳晚报订报电话总有一天,海龙囤残留的历史记忆碎片,会最大程度复原杨氏家族在播州的传奇
与全省各地大多数城市相比,遵义在贵州建省史中的地位比较特殊1413年贵州建省时,遵义市地域还属四川省管辖范围内杨氏统治下的播州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改土归流,播州一分为二,分置遵义、平越二府,遵义才逐渐向贵州靠拢,“报到”时间比建省迟了近两百年
走过这一关接一关的九重关,实地见证这座坚固堡垒遗留的一处又一处战火遗迹,我们对血腥而壮烈的“平播之战”有了更为贴切的想象曾有诗言:“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旌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曾经气势豪迈的土司军事屯堡,其辉煌早已随风而逝,令人慨叹
“在杨应龙时期,进入此门的人一旦报错身份,贵阳晚报电子版下载很可能立即被杀”刘财说,从这第一关就可窥知整个海龙囤严密的安全措施而从这里开始登上山顶,即使快走也要一个多小时
时光穿梭至今,导游刘财一路指点一路介绍:杨应龙在宽约5公里的峰顶上围筑土城,建月城三重,城中有楼房、仓库、水牢等军事设施,囤前有铜柱、铁柱、飞龙、飞虎、飞凤、朝天、 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飞说:“较厚的泥土堆积和后期破坏,给古道清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他介绍,考古队此次已经上山20多天了,今年的重点是清理了“新王宫”中轴线、确定“老王宫”范围、梳理全囤道路交通,并对已经揭示的遗迹作三维测绘
今年4月9日,“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贵阳晚报广告刊例,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位列其一
若要探访建省史中的“遵义故事”,见证过“平播之战”的海龙囤是必去的地方
当然,复原这段传奇,还有待更多的考古新发现
登临海龙囤之前,本报记者专访了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祥铣据他介绍,杨氏入播的历史,要追溯到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陷播州先有安南都护李鄂克复,不久,又为南诏所陷至唐僖宗乾符三年,太原人杨端应募领兵到了播州逐出南诏后,杨家就地发展,逐步成了黔北地域的统治者,为元明时期著名的“两广岑黄,思播田杨”四大土司之一
据说,当年明王朝的军队费了一个多月时间都没有攻下这道天梯,最后是找到了海龙囤后山用于运输粮草的密道,才从后关攻破这座坚固的军事屯堡
沿山路而上,一级级虽贵阳晚报广告价格布满青苔仍清晰可辨的高大石阶,一道道曾经戒备森严如今却倾斜垮塌的过关城门,一处处建构严密至今仍留存较好的土司屯堡军事工程遗址,无声讲述着传承29世的播州杨氏曾经坚不可催的土司统治
越往上行,让人震撼的何止是古老的步道石阶——及至“飞虎关”城门下,著名的“三十六级天梯”赫然入目
从山脚沿山道而上,十几分钟后,我们就来到了由巨石砌成的“铜柱关”,此乃囤东山腰上的第一关口,又名“城门洞”而与“铜柱关”相对应的城门为“铁柱关”,合为铜墙铁壁之意此处坐南朝北、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囤北大门,构成外围防御
平播之战由此爆发了
为此,本报记者来到遵义市,踏访了位于汇川区的海龙囤杨氏土司军事城堡遗址,在曾经满目疮痍贵阳晚报数字报而今无数人追古抚今的重要历史遗址,用心倾听了在建省六百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土司城堡的风云变幻……
在山顶上,我们见到了海龙囤考古工作者,他们有的正在指挥当地村民挥锄掘土,让一段段古道“真相毕露”;有的在仔细勘测地形;还有的正在对刚出土的瓷器碎片做相关分析
“飞龙关”与“朝天关”、“飞凤关”合为囤顶三关,此三关相距不远,过了三关,我们便像当年经过层层审查的古人一样,得以进入海龙囤的内核
白癜风初期图片治愈白癜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