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历史 > 游记贵州山乙天下

游记贵州山乙天下

发布时间:2023-3-8 12:08:37   点击数:

《黔驴技穷》这则成语故事,写得生动有趣。我在读小学四年级时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从中我第一次知道中国西南部有个贵州省,并且知道它的简称叫做“黔”。读初中,唱《长征组歌》时,里面有句“兵临贵阳逼昆明”的歌词,我对贵州的印象更加深了。贵州山高路崎岖,为什么会没有驴子呢?从那时起,我就想去看一看到底是不是“黔无驴”?

我们二十多个人的小团队,乘高铁从南京南站到汉口站,再转乘大巴车在湖南常德歇一夜,然后沿杭瑞高速驶向贵州。当大巴车停在一个叫沅陵的服务区时,我联想到这个沈从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地名。沅陵东面是桃源县,桃源因一篇《桃花源记》而闻名于世,这可能也是县名的由来吧。在此之前桃源应该叫做“武陵”。《桃花源记》开头是这样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我据此而推断。

到了贵州境内,果真没有看到驴,当地人说驴不善于爬山,所以并不实用,再加上受到寓言的贬义影响,更是没人养驴了,但并不是绝对没有。虽然没有见到驴,但却领略到了西南边陲秀美的山川河流。贵州景色虽不同于满眼皆画图的桂林山水,但却别样的高山流水、祥云飞瀑、边塞古城、千户苗寨,让我徜徉其间,大饱眼福。

我们游的第一个景点是梵净山。我想不就是一座山吗,有何神奇之处,还成了摄影爱好者镜头前的“网红”?下午三时,我们一行乘缆车上了山,踏着松木步道,登上一级级石阶,眼前就是了梵净山最具代表性的红云金顶。

天突然阴沉下来,一阵阵山风吹得我浑身冷嗖嗖的;须臾间,太阳透过云层,顿时梵净山一片烟霞凫凫,瑞气环绕。高耸的金顶,掩映在缥缈之间。   

站在下面望上看,金顶从顶部向下分裂为两半,从另一个侧面看就像大脚丫。两个脚丫由天桥相连,目测其间相距不过三、四米。金顶十分奇险,几乎垂直的小道挤满了攀登的游客,看到他们紧紧抓着铁链往上爬,我的心直发慌,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有胆量放手一搏。

几个胆大的同伴,不要命地往上爬。我只身一人,站在下面从不同角度拍金顶,拍完后,又回头仔细观赏“蘑菇石”、“万卷经书”等奇特景观。我不相信登上去的同伴们的忽悠,没上去,并不后悔。再说顶上风景也未必比顶下的好,不然苏东坡为何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呢? 

五岳归来不看山,说得没错,梵净山排不上“五岳”,只能称为贵州第一名山。黄果树瀑布倒是名不虚传。我看过许多瀑布,但没有一个能与黄果树瀑布相媲美。去黄果树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空气湿润润的,很是闷热。进入景区先闻其声,后见其景。闷雷般的巨响,让我感受到瀑布雷霆万钧之势,不由地加快了步伐,险些摔了一跤。

我可怜的文字功力不足以准确描述眼前奇观胜景,只得借三百多年前中国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所写的句子:“水由溪上石,如烟雾腾空,势其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具不足拟其状也。”

我在最近观瀑点观赏,瀑布激起的水珠,洒落在我的脸上,像雨像雾又像风,毛茸茸的,舒服极了。瀑布是壮观而雄浑的,泻下来的水是柔美而绚丽的。长满绿色青苔的岩石将水分割了支流,流向远处又合为几股,绿色的岩石、白色的浪花、红黄色的野花交相辉映,是一幅流动的画,是一首韵律的诗。

此行除了游览梵净山、黄果树、小七孔桥、青岩古镇、镇远古镇之外,我们还游览了好几个景点,但都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这可能是我在旅游快要结束时,因水土不服,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心情有关。

说句实话,如果把贵州与桂林的山水作比较的话,瀑布贵州第一,山水桂林第一。综合起来,也只能是贵州山水乙天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ls/1396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