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在省科技馆,30名贵阳晚报小记者走进科普课堂,聆听了一堂关于恐龙时代的精灵——“虫虫特工队”的故事课。
版面预览:
上周六下午在科技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馆长、中国昆虫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庞虹来到贵州科技馆,开展“跨越时空的故事:恐龙时代的精灵——虫虫特工队”科普大讲堂。30名贵阳晚报小记者得以聆听这堂课,通过聆听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对昆虫这种对人类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体有了全新认识。
昆虫家族历史悠久
据庞馆长介绍,昆虫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昆虫可能多达万种,有名字的昆虫有多万种。昆虫在陆地上动物界中的比例占到80%。昆虫分为蜉蝣、蜻蜓、直翅、鳞翅、膜翅等累计33个“目”。它们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成语‘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它能在水上活动不掉下去,武侠小说中所说的‘轻功水上漂’,不外如是。”据庞馆长介绍,触角呈丝状,膜翅、后翅小,一对尾须细长多节,中间常有1种尾丝,有种,它们就是蜉蝣目。
“小朋友们,平时是和爸爸待得多还是和妈妈待得多呀?”介绍半翅目前,庞馆长询问在场的小朋友。俗称蝽,触角丝状,一般四至五节,口器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后翅为膜翅,有臭腺;有水生也有陆生,常见的有荔蝽。“宝宝”自由活动前,都会背在“爸爸”的背上,因此被命名为“负子蝽”。
在庞馆长的故事里,认识了多种有趣的昆虫,平时就喜欢观察昆虫形态和活动规律,来自观山湖区第五中学三(2)班的小记者李成章提问:“蚂蚁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重许多倍的物体?”
庞馆长解释道:蚂蚁能搬动重物,虱子能跳起数倍自己身高的高度,这些都与它们的生理结构有关。
通过化石了解昆虫
据庞馆长介绍,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必须是全新世之前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才称之为化石。化石的形成取决于生物死亡种群的数量、生命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掩埋的环境等。根据地层形成的规律,掩埋越深的化石,生物出现的年代越早,因而也就越古老,由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物进化过程的时间表,提供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随后庞馆长播放了一段“侏罗纪昆虫甜蜜的小夜曲”,而它实则是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模拟出的古老的昆虫的叫声。通过标本,我们也能推测出在1.65亿年前,因为有了类似跳蚤的昆虫,也就有了1.65亿年前动物的瘙痒。
“昆虫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白云九小四(3)班的小记者马一丹问。
就这一问题,庞馆长请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兵兰解释。张兵兰表示:形成化石的条件非常苛刻,缺氧和立即掩埋缺一不可。
生物防治对付害虫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昆虫斗争的历史。”据庞馆长介绍,农、林、卫生害虫的防治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斗争的重要战场,尤其是农作物害虫,长期以来是人类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生物性灾害。由此,DDT杀虫剂应运而生,所向披靡。
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这本书中有关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了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一度被视为禁书。
“农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辉煌后,科学家们发现,害虫有了抗药性,喷了杀虫剂也不死,与此同时,杀虫剂的残留对人体也会带来危害。由此,“害虫与生物防治”的概念被提出。例如我国昆虫学家蒲蛰龙年提出:提倡以发挥天敌效能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庞馆长进一步解释称,所谓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即害虫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一般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有的更对目标害虫有长期的控制作用。因此,害虫的生物防治堪称绿色治理工程。就比如说为了防治玉米蚜、合谷缢管蚜,我国的科学家们就将异色瓢虫投放到田间。
“昆虫若干年后会灭绝吗?”市府路小学三年级的小记者潘晨妍问。
“如果地球还在,地球上的资源没有枯竭,昆虫应该还会继续演化。若干年后,有可能会以新的形态,新的物种的形式出现。”庞馆长答。
小记者作品
七星瓢虫▼▼▼▼▼▼▼▼▼▼▼▼▼▼▼▼▼▼▼▼▼▼▼▼▼▼▼▼▼▼▼▼▼▼▼▼▼▼▼▼▼▼▼▼▼▼▼晚报小记者袁璐市府路小学五(2)班
4月8日,贵阳晚报小记者来到了贵州科技馆的学术室,听昆虫生物学家庞虹讲课。
庞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的小昆虫。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七星瓢虫,特别是其中一种,一个妈妈就能生下许多颜色各不相同的小宝宝的那种。这种七星瓢虫还没有名字,如果是我,我会给他取名为七彩瓢虫。这种瓢虫专门吃害虫蚜虫,其实人们可以大量培育这种瓢虫,使得蚜虫无法生存。
小记者认真聆听讲座
但是,这种瓢虫也会叛变。有的科学家将他们引进到了美国,可是没想到,它们发生了改变,不喜欢吃蚜虫,而是喜欢吃树叶了,有的还吃自己的同伴,它们在美国那边成了灾害。
昆虫的世界真奇妙,我喜欢这场科学大讲堂。它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编辑贺孝瑚:作为昆虫科普讲堂,肯定讲了很多内容,我们的小记者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七星瓢虫来写,写得很是有趣,让人想到了南橘北枳,换到美国这个地方,咋就变成了害虫了呢?动物世界真的很奇妙。
▲▲▲▲▲▲▲▲▲▲▲▲▲▲▲▲▲▲▲▲▲▲▲▲▲▲▲▲▲▲▲▲▲▲▲▲▲▲▲▲▲▲▲▲▲▲▲▲▲▲▲▲▲▲▲▲▲▲▲▲▲▲▲
昆虫世界晚报小记者杨雨梵贵阳市苗苗实验小学三(1)班
4月8日,我参加了小记者活动。上了一堂有关昆虫的科普课,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昆虫,而且对以前见过的昆虫有了新的了解。如七星瓢虫这种常见的小虫,以前我只知道它是益虫,因为它吃蚜虫,保护我们的农作物不受伤害。现在还知道,七星瓢虫到了美国等国家就会变成害虫,因为它会吃掉许多其他的益虫,成为害虫的帮凶,这真是太奇怪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赤眼蜂。这种蜂仅仅只有0.5到1毫米大小,简直就是一粒黑芝麻,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它因为眼睛是红色而得名。别看它小,可它却是许多害虫的天敌。它能把卵产在害虫的卵里,当卵变成小赤眼蜂后,小赤眼蜂就会以害虫为食物,最后将害虫杀死。
昆虫的世界真是太奇妙了!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寻这神奇的世界。
编辑贺孝瑚:看来七星瓢虫真的很奇特,我们两个小记者都对它进行了重点描写。这名小记者的内容更丰富一些,还写了赤眼蜂,对了,因为她的标题是昆虫世界,当然要多一些内容。
▲▲▲▲▲▲▲▲▲▲▲▲▲▲▲▲▲▲▲▲▲▲▲▲▲▲▲▲▲▲▲▲▲▲▲▲▲▲▲▲▲▲▲▲▲▲▲▲▲▲▲▲▲▲▲▲昆虫的秘密邓泽嘉华麟小学二(1)班
4月8日下午,我参加了由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的庞虹馆长在省科技馆主讲的“跨越时空的故事:恐龙时代的精灵——虫虫特工队”科普讲座。
经过庞馆长两个多小时的讲解,我知道了昆虫家族分很多种类,了解到昆虫的生活习性。
最后互动问答环节中,我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希望能采访到庞馆长。我有幸第二个被主持人点到,可以向庞馆长提问。我有点激动,大声地说:“请问昆虫为什么有六条脚呢?”庞馆长说,因为昆虫的身体是对称的,要保持平衡,所以不可能是五只、三只脚呀。昆虫的脚为什么是6条而不是8条或4条呢?这要我们长大了来破解这个秘密。
其实我还想问老师昆虫为什么分胸、腹,为什么有翅膀呢……
编辑贺孝瑚: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想问的东西太多了,可惜时间有限。以后多参加我们的活动,你会有更多的机会提问,学到更多的知识。
虫虫特工队晚报小记者黄嘉伊伊北师大贵阳附小二(3)班
4月8日,晚报小记者团来到贵州科技馆,参加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讲座。主讲人庞虹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把我们带到了四亿多年前的恐龙时代,但故事的主角却不是恐龙,而是比恐龙更早存在的一群精灵“虫虫特工队”,哈哈!
庞虹教授告诉我们,“虫虫特工”也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昆虫,它们的存在甚至比恐龙还早,品种繁多,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一百二十多万种,分为七大类,而且只有六只脚的,才有资格叫昆虫哦!
90分钟的时间,我们一直沉静在虫虫精灵的世界,看到了几十种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听到了很多关于昆虫的故事。它们有的色彩斑斓,比如蜻蜓、蝴蝶、草蛉······它们有的聪明勇敢,比如蜜蜂、螳螂、七星瓢虫……
昆虫也分为益虫和害虫,益虫一直为我们人类默默地作贡献,而害虫却在伤害着人类!以后我要告诉身边的小伙伴,哪些是益虫,需要我们保护,这样才能维护大自然的平衡。
小记者向专家提问
到小记者采访环节,我手都举酸了终于向庞教授提了一个我非常想了解的问题:远古时代的蜻蜓身长70厘米,但演变的到今天,它们最长的也只有10厘米左右,那我们人类会不会有一天也越变越小呢?
庞教授告诉我,那时候的生物身形巨大,可能与当时的环境、气候等各方面都有关系,而人类是由万年前的猿人逐渐演变而成,至今身形的变化不是很大,估计以后的变化也不会太大吧。
哈哈,这下我就放心了,我不会变成姆指姑娘了!
编辑贺孝瑚:我们的小记者是一个乐观的姑娘,在字里行间都不停听到她的笑声。就凭手都举酸了,还笑得这么开心,也该给你一个赞,何况稿子也写得非常不错。
恐龙时代的“精灵”
晚报小记者马一丹白云九小四(3)班
4月8日,妈妈带我来到贵州科技馆,参加了贵阳晚报小记者活动。我们聆听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馆长庞虹教授带来的“跨越时空的故事:恐龙时代的精灵——虫虫特工队”科普大讲堂。
庞虹教授先用提问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昆虫的种类多达万种,已被命名的昆虫超过万种,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引吭高歌的知了、争强好斗的蛐蛐、披着披风的蝗虫、彩色纷飞的蝴蝶、访花酿蜜的蜜蜂、憨厚可爱的七星瓢虫、吐丝结茧的蚕宝宝、身穿盔甲的甲壳虫等等都是昆虫,还有我从来没看过的橡皮虫、屎壳郎,还有令人讨厌的蟑螂、蚊子、苍蝇等等都是。
庞教授还告诉我们,七星瓢虫在中国吃的是蚜虫,蚜虫是一种害虫,所以在中国七星飘虫吃的是害虫,而在另一些国家可就不一样了,它们开始吃花粉,不吃害虫了。
庞教授还说,有些昆虫还会传播疾病呢!比如说蚊子、苍蝇、蟑螂等;有一些昆虫很可怕哟,有毒,我们得离它们远点。但是不管怎样,昆虫类群对生物界起着平衡生态的功能,不能缺少哦。
我还知道了,原来蜘蛛不是昆虫类,昆虫有头、胸、腹三段,2对翅膀6只足,而蜘蛛是头胸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呢。聆听庞教授给我们讲解,出现在恐龙时期的昆虫会不会形成化石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有幸“采访”了庞教授,原来形成化石的条件非常苛刻,缺氧和立即掩埋缺一不可,目前也只是做了推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哦!
通过听庞教授的讲座,我不仅认识许多之前不认识的昆虫,还了解了部分昆虫的习性和关于昆虫有趣的故事,这都是我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今后我要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同时,多看科普书籍,从小培养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热爱。
编辑贺孝瑚:小记者在科普讲堂上听得很认真,学到了不少昆虫知识。说实话,蜘蛛不属于昆虫,小编也是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的。不错的一篇科普文章。
本报记者:孙维娜/文王弘扬/图
编辑:刘玲
贵阳晚报小记者
课外活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