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至7日,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身着苗族盛装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前,杨昌芹走上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首场“代表通道”接受中外媒体集中采访。在中外记者的镜头前,她面向全世界讲述了贵州赤水竹农通过赤水竹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成为中外媒体 一时间,杨昌芹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数十只“长枪短炮”对准了她及她手中的竹丝画。面对如此阵仗,这位来自贵州的90后人大代表一脸微笑,自信从容。
“赤水完成脱贫摘帽,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将越来越好,迈向崭新的时代。”面对“蜂拥而来”的镜头,杨昌芹向世界说着“贵州声音”。
连日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当代贵州杂志、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阳日报、贵阳晚报、遵义日报、遵义电视台、遵义晚报等等几十家主流媒体、数百家新媒体纷纷刊发刊播杨昌芹的有关报道,通过网络搜索其相关消息余条。央视《新闻联播》多次出现杨昌芹的镜头,3月7日晚央视《焦点访谈》再次 3月5日11时45分,身着苗族盛装,手持一幅全手工制作的竹丝画,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步伐从容地走出人民大会堂。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广场上,杨昌芹展开画卷,向全球记者记者展示了来自家乡的竹编手艺。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一走出会场,便成为媒体记者镜头的焦点。
画卷舒展,“铭记初心,走进新时代”9个字次第映入眼帘。
一时间,杨昌芹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数十只“长枪短炮”对准了她及她手中的竹丝画。面对如此阵仗,这位来自贵州的90后人大代表一脸微笑,自信从容。
“赤水完成脱贫摘帽,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将越来越好,迈向崭新的时代。”面对“蜂拥而来”的镜头,杨昌芹向世界说着“贵州声音”。
人民大会堂前,杨昌芹向媒体记者展示赤水竹编特色手工艺品。就在三个半小时前,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首开“代表通道”,作为接受采访的10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杨昌芹脸上洋溢着笑容,讲述了贵州赤水竹农通过赤水竹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杨昌芹来自贵州赤水河边的一个民族村寨,是“赤水竹编”的非遗传承人。别看小姑娘只有27岁,却是当地一名竹编工艺的高手。
年,杨昌芹在赤水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用竹编与生活实用器相结合,探索创新出了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种有主体美感的工艺别具一格,多次荣获省内外工艺品大奖,并深受大众喜爱,打开了竹编销售市场的大门。
来自全球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杨昌芹成为 过去,大同镇的竹子都是直接拿去卖,平均每吨元左右。如今,一棵小竹子经过精细加工成竹编画、竹篮等工艺品,“身价”翻倍,甚至高达上万元的价值。为了让更多的竹农通过竹编手艺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杨昌芹举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近千名贫困群众先后来参加培训,使赤水市的80万亩杂竹有了用武之地。
由杨昌芹创立的竹艺公司,从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了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目前年营业额已达到多万元。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来自贵州的杨昌芹微笑从容接受采访,展示着贵州代表的自信风采。年,杨昌芹的家乡——赤水市成为了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拿我所在的民族村来说,现在80%的乡亲住上了小洋房,超过一半的家庭开上了小汽车。我是站在这里的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年纪虽小,但可以说我是见证赤水脱贫攻坚并从中获益的年轻人。”说起家乡的变化,杨昌芹的言语中不乏自豪和感恩。
“把‘赤水竹编’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父老乡亲通过竹编脱贫致富是我的最大心愿。”年轻的杨昌芹语气坚定、底气十足,展现了青年一代敢于担当、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更传递出了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今日赤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