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理念 > 组装了首台贵阳牌公交车,并开着它到

组装了首台贵阳牌公交车,并开着它到

发布时间:2023-4-16 12:03:51   点击数:
北京皮肤科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现在,贵阳的城市交通方便快捷,有高效准点的地铁,有快速舒适的BRT,有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几块钱就解决了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放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城市交通可没有这么便捷,年贵阳市第一代公交车诞生的那天,多少贵阳人站在路边围观,那股兴奋劲,到垂老之年都不会忘记。

上世纪50年代在贵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公共汽车公司前身)工作的曾国枢(-),就亲眼见证了贵阳公交一步步发展的历程,作为他的子女,四子曾祥齐向记者讲述了这一段融入了贵阳公交史的慈父回忆。

讲述人:曾祥齐,年出生,贵阳市退休职工

1

贵阳公交发展的见证

在家中6个兄弟姐妹当中,曾祥齐排行老四,他从小就喜欢跟在父亲屁股后头,和父亲特别亲。“父亲是个内心特别强大的人,吃过很多苦,也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依然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

曾祥齐的父亲曾国枢,年5月28日在贵阳出生,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5月复员进入贵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公共汽车公司前身)工作,年被评为贵阳市劳动模范,年仅26岁时,又被提拔为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副经理。

曾国枢工作照

曾祥齐翻出一本关于贵阳公交史的小册子,上面简单介绍了贵阳市不同时期的公交车,他父亲与同事们的合照也被收纳其中。

曾国枢(后排左一)与同事合影

年,贵阳改装了6辆美国道奇牌两吨半货车,让贵阳市民第一次坐上了公交车。这一代的公交车车身都是全木结构,通过燃烧木炭的热量来产生动力,推动车辆前进,其中木炭炉的位置在车身尾部。

道奇改装的第一代公交车

第一代公交(木炭车)内部

年8月3日早上,贵阳市万人空巷,市民聚集到中华路上,争相目睹这个“大家伙”在六广门至纪念塔一段驰行。

木炭公交车行驶了3年后,年贵阳市做出再次改装,将木炭公交车升级成汽油公交车;年又升级成全身钢木结构公交车,将发动机调整至驾驶室内,此时的公交车外形已经接近现在的公交车。随后在年、年都曾多次对公交车改装升级。

“五三”型汽油公交车,告别燃烧木炭

年,“贵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正式更名为“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

2

父亲带头组装了首台贵阳牌公交车

曾国枢到贵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工作的时候,虽然错过了贵阳第一代公交车的诞生,却在年,带头组装了“贵阳”牌公共汽车。

“那个时候我父亲是三桥大修厂厂长,管理着厂里多人,工厂分了很多工作组,比如引擎组、底盘组、钣金组、电工组、油漆组等等,主要工作就是为公交车提供大保养,以及研发新款公交车。”曾祥齐说。

原来,当时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旗下有两个修理厂,一个是位于太慈桥的保养厂,负责对公交车小型修理;还有一个就是位于三桥的大修厂。

年-年,曾祥齐曾在大修厂的引擎组当学徒,对父亲的工作情况十分了解。

“当时改装公交车,是想让公交车的外型更好看,乘坐更舒适,我父亲组装的‘贵阳’牌公交汽车,也算是贵阳公交史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贵阳也可以自己组装客车了。”

曾国枢带头组装的“贵阳”牌公交车

曾祥齐回忆说,那个时候没有机械设备,钣金都是纯手工,“硬生生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曾国枢的奖章

这一台“贵阳”牌公交车,除了发动机底盘是从外地调来,其他车身、骨架、外观设计等等,全靠大修厂的工程师和工人亲力亲为,作为当时的新鲜事,曾国枢兴奋地驾驶着“贵阳”牌公共汽车开到省政府大院里去报喜。

曾国枢向时任市委书记夏页文汇报工作

曾国枢(左一)陪同时任市长王寿亭检查工作

3

爷爷曾开过马行

说起来曾祥齐的家世,竟然跟交通工具都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原来曾祥齐的爷爷早年是在次南门一带开马行的,“小时候,我还有跟爷爷去收车马费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前,青岩、花溪等地的居民靠马匹出行,他们经常会驮一些农产品来贵阳市区交易,晚上就会去曾祥齐的爷爷的马行歇脚。

这种马行都不能叫旅社,因为并没有床,只有栓马的地方,当时骑马来的客人把马拴好,喂点干草,掏出随身携带的被窝,就睡在堆满干草的马棚里,一晚上需要付给曾祥齐的爷爷几吊钱。

“说起来有个马行算是生意人,但我爷爷一家的生活并不好,有上顿没下顿。”曾祥齐说。

4

难忘艰苦时期

曾祥齐说,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家里6个孩子都在吃“长饭”,定量的粮票不够用,每个月到了25号,家里就没吃的了。

剩下的5天难道全家饿肚子?曾祥齐的父亲挖空心思到处想办法。“父亲常带着我去次南门都司桥水磨河的一家豆腐厂排队要豆渣。父亲和厂里人熟,帮助干些杂活,就会得到七八斤豆渣。豆渣拿回家后放点盐巴炒一炒,每个人分上一碗,就算打发了一顿饭。”

曾祥齐还跟父亲去松山屠宰场捡过动物内脏。头桥松山路原来有一家屠宰场,曾祥齐的姑姑曾在那里上班,靠着这个关系,差不多每星期可以去捡一次屠宰场丢弃的内脏。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捡到一萝筐,曾祥齐的父亲推个自行车在前把方向,他就在后面稳着推车。

“那个年代,牛羊屠宰后,下水被扔到一边,那个放动物内脏的区域,全是漫天飞舞的苍蝇,四周奇臭无比。”曾祥齐回忆说,什么羊头、羊脑、羊肠、羊肝、羊肚,什么牛头、牛脑、牛肚、牛心统统拿回家,长辈会用石灰水来消毒,那个石灰一沾水就爆裂开来,冒出一阵浓烟,等变成白色水浆,就可以拿来揉搓动物内脏。

“那个石灰很伤皮肤,父母为了给子女做一顿好吃的,经常手都被烧烂了,不过做好炒出来抬上桌,简直香得让人直咽口水。”

艰苦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曾祥齐住在有花园的楼房里,时不时练练书法,拉拉二胡,年过六旬的他越来越觉得父亲说过的话很受用:“保持良好心态,知足常乐。”

撰文

陈问菩

编审

陈洁

签发

安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ln/1440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