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凌晨,贵阳一辆转运涉疫人员隔离大巴发生侧翻事故,致27人不幸遇难。
这一发生在贵州的惨剧,让无数人倍感沉重。27人因为防疫转运而遇难,这让不少人对转运的机制,包括转运隔离的必要性、时间的选择、安全保障措施等产生怀疑。
但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这首先是一场交通事故,是一场偶然发生的交通事故,事故的悲剧本身和客车执行的任务不应该直接关系,不能因为交通事故偶然发生,就“不敢”防疫了。
该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呢?
首先,既然目前执行的还是清零政策,那么不能因为一场事故就放弃防疫,这基本属于正确的废话。
事实上,在事故发生之后,贵阳方面就明确表示,“全面检视涉疫人员隔离转运和交通安全隐患,举一反三,开展专项整治”。也就是说,转运隔离这一各地常见的快速清零手段,还将继续沿用下去。
其次,既然这次的交通事故是因为防疫而发生,死伤的人员是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对象,而不是普通的乘客,那么这就不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
在这类观点的持论者看来,刻意强调事故本身的防疫因素,不利于目前的抗疫大局,容易动摇人心,但这本质上还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鸵鸟思维。
一方面,此次悲剧攸关27条人命,他们不是在节假日返乡路上,在自驾途中,遭遇了车祸。因何而遇难,应该交代清楚,准确定性,这是对遇难者和那些支离破碎家庭的一个交代。
另一方面,刻意将防疫事故与交通事故切割开来,将此次事故当作一次普通车祸看待,恰恰才不利于抗疫的大局。
现在的防疫政策,经过了不断的调整修缮,才逐渐完善起来,而这个调整修缮的过程,正是建立在一系列挫折、代价之上的,是不断积累经验,也是不断吸取教训的结果。
事故发生后,很多人追问,为什么要转运至异地隔离,为什么要在晚上进行转运,事故发生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转运?这些都是对防疫政策的一种正常监督拷问,是敦促防疫政策不断优化的一种舆论监督压力。
贵阳官方的回应,解答了一部分疑惑,还有一些疑问有待厘清。
比如《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第38条规定,长途客运车辆凌晨2时至5时停止运行,为何要紧迫地深夜转运呢?
如果继续执行深夜转运,防疫政策和和现行的《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冲突,该如何破解呢?理论上来讲,《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作为上位法规,位阶要高于地方的防疫政策。
再比如,根据事故车辆出发前的相关照片,司机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还有护目镜,在深夜高速行驶时,这种全副武装对驾驶安全造成的影响,该如何技术性地解决?
只有当我们将它当做一场防疫的悲剧,而不是看做一次简单的夜间车祸时,这些关乎人命的追问,才能真正得到重视,才能真正从事故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防疫政策。
殷鉴不远,至少,包括贵阳在内的各个地区,在下一次大规模的转运隔离时,对于转运隔离的必要性,在转运时间、地点、对象的选择,在转运的安全保障措施方面,会更加谨慎一些。
疫情进入第三年来,我们见证了各种五花八门的防疫教训,但有一点不会变——直面问题,而不是刻意遮掩徘徊,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把这次的惨剧,淡化成一次偶然发生的交通事故,这种奇怪的鸵鸟思维,只会让我们缺少足够的悲剧省思。
认为是普通事故、不必上纲上线还不够,还要把正常的监督质问,解读成“制造舆论,用负面言论向有关部门施压”,更是其心可诛。如果连追问的权利都没有,如何敦促改进?
是什么悲剧,就反思什么悲剧;问题出在哪里,就瞄准那里整改,要认真回应舆论关切。总是制造一切奇奇怪怪、混淆视听的怪论,说到底是对悲剧、对人命的不负责,对防疫大局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