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贵阳一玉米田间交流活动专家铺地毯下地”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相关视频显示,贵阳举办玉米田间交流活动时,主办方在田间小道上铺满了褐灰色的“地毯”。农业专家在参观玉米种植情况时,脚踩“地毯”一直走到田地中心。对此,有网友猜测“是把玉米砍掉铺的地毯”,并质疑称,“专家的脚不能沾土吗?”
9月1日,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旱粮研究所(贵阳综合试验站)会务组工作人员回应称,田间铺设的并非“地毯”,而是出于安全考虑铺设的土工布。该工作人员称,田间参观活动于8月27日举行,参与活动的人数众多。
由于头晚刚下过雨,早上参观的时候,考虑到试验田基地是一个坡地,下雨后地面非常滑,只要有一个人摔倒,就可能导致一片人摔倒。出于安全考虑,会务组负责铺设了土工布。
1
对于是否如网友猜测的“是将玉米砍掉铺设的地毯”,该工作人员解释道,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很早就决定举办此次活动,贵阳综合试验站在今年春季播种的时候就开始筹备,在种植玉米时就预留了专门的观摩通道,并强调“玉米一棵都没有砍倒”。
专家踩“地毯”考察玉米地,乍看之下,确实容易给人不好的观感。正因如此,不少网友才质疑专家的脚不能沾土。究其原因,既与网友们不知“地毯”是土工布有关,也与现实中多数专家不接地气,反而派头十足密切相关。
现在,真相大白于天下。此“地毯”非彼地毯,只是简单的土工布,似乎也没有搞特殊对待,而是为了防滑才铺设的,也没有砍玉米,一开始就预留了专门的观摩通道。
闹得沸沸扬扬的“专家踩地毯考察玉米地”事件,原来只不过是一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乌龙,也就是说,是不知情的网友误会了。当然,也不排除过度解读的成分。
2
按理,真相浮出水面后,该事件就应得到平息。有意思的是,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为了防滑的确无可厚非”,给予理解的同时,仍然有一些网友坚持认为,即便铺设土工布依旧不妥,并追问,“农业专家下地需要铺土工布吗?”更有细心的网友指出,“为了不让玉米叶刮到专家的衣服,竟然给玉米上绑腿。
如果专家喜欢看这种捆绑型玉米,只能说这专家不如转去当竹艺专家”“下什么地,穿双耐克,不要解释,越解释越掩饰。专家穿双雨靴绝对没人说”……如出一辙“苛责”的网友不在少数。
网友如此穷追不舍,虽然有些过于“苛责”,但并非没有道理。在人们的朴素认知里,专家就得脚踩泥土,亲力亲为,才接地气,也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还有就是,农民下雨也下地从来没见铺设土工布防滑的,被划伤乃兵家常事。专家偶尔下地观摩,就担心怕滑倒、划着,究竟是“特殊对待”还是“专家矫情”,恐怕不言自明。
说的也是,准备工作做得如此到位,甚至不难想象,应该是提前准备好了土工布,以备不时之需的,一旦下雨顺理成章派上用场。再看看,观摩通道两旁玉米叶被精心处理过,确实太用心了。一方面,为防滑特意铺设土工布;另一方面,担心专家被玉米叶划手,也精心处理,生怕专家被划着,考虑很周到,难免过犹不及。
3
向来,各级组织对上级领导乃至专家来访,都极为高度重视。人们也常说,追星就应追袁隆平那样的专家明星,呼吁善待专家的声音也挺多的,但特殊对待,甚至是超规格对待仍是顽疾。此次事件中,当地有关部门没有一点私心层面的特殊对待是不可能的。
就平衡现实而言,不管是铺地毯还是土工布,铺地里都是不妥的。看现场专家们的站姿,也似乎不是坡地,完全没必要铺。
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征求过专家们的意见吗?按照经验判断,是不会的。发自内心而言,农业专家们恐怕也会觉得铺土工布防滑不妥。
尊重专家固然重要,但应该分清场合,什么时候,那种情况,应该铺地毯或者土工布,应拿捏得死死的。老实说,专家下地铺红地毯之事就发生过,铺地毯不妥,铺土工布防滑就妥当吗?这倒未必,单纯为防滑还有别的选择,比如穿一双雨鞋就可以解决,还可以避免争议,更显得更接地气,赢得群众好评,为何不这样做?
专家雨天下地,应该考虑防滑,但有比铺土工布更好的选择不用,又不事先征求专家的意见,“擅自”铺设土工布。说白了,还是“特殊对待”心态作祟下的蛋。
4
在相关方面看来,也许这是“很自然”的举动,又或许只是“贴心”所为。点燃民众情绪,甚至解释清楚后,仍然难以平息民众情绪。关键在于,铺地毯也好,铺土工布也罢,其实都是小事,却会让群众产生距离感,也会让专家陷入“不接地气”的舆论漩涡之中,到头来,彼此都尴尬。
“是不是专家怕泥?”“农业专家不踩地?”凡此种种,均是与民众的朴素认知不同引发的,但也是民众评价专家接不接地气的直观理由。
不下地的专家不叫专家,不接地气的专家不是好专家。领导或专家的一言一行,都在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