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京二代”早已年过半百,其父辈大多都已过世由于自小受到京剧文化的熏陶,他们由骨子里喜爱着京剧,退休后并相约聚在一起,弹弹唱唱,“以此弥补一下那些年错过的遗憾,也借此缅怀为京剧付出一生的父辈”“京二代”杜新蓉说
据贵州省京剧院院长侯丹梅介绍,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战事恶化,中国领土不断沦陷,全国各地的不少京剧表演艺术家为躲避战乱,举家来到还算安稳的贵阳寻找安身之所
朱连蕊的父亲,正是这批京剧艺术家的其中一员朱连蕊的父亲是剧团首席琴师,而朱连蕊则在京剧院干起了会计的工作
朱连蕊兄妹四人深受父亲影响非常喜爱京剧,如今,兄妹四人及堂哥经常在贵阳晚报电子一起弹弹唱唱,大哥打鼓,二哥拉京二胡,大姐唱青衣,朱连蕊唱老旦,堂哥担任艺术指导,一家人就像一个小小的京剧社,热闹纷繁
“铁牛孩儿,回家转,泪水干,今日又连连,自从娇儿你离家园……”
“若不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我这辈子可能都会在舞台上唱京剧”在小十字一家食品厂当工人的“京二代”的张彬说他的父亲张忠耀曾是20世纪贵州京剧界著名的花脸,张彬自己则偏爱青衣,也唱青衣
战事结束,这些艺术家没有再回到北方老家,而是留在贵阳上世纪50年代,在现今贵阳市大十字正新街11号原市文化局宿舍大院里,住着几十名为躲避战乱而迁入贵阳的京剧艺术家
每逢周四,40多名票友聚集在贵州京剧院的排练大厅内,拉二胡,打板鼓,唱京剧唱老旦的朱连蕊在月贵阳晚报c版琴二胡的伴奏下,正表演京剧《李逵探母》
本报记者 徐其飞
这40多名票友,都是20世纪40至50年代贵州著名京剧艺术家的后人,被称为“京二代”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未能继承父辈衣钵,走上专职的专业京剧演艺道路
侯丹梅告诉记者,“京二代”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自幼深受父辈熏陶,弹唱功力不逊于专业演员,不过肢体动作则要逊色很多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北京市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