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简介 > 沿河不畏山高与云深

沿河不畏山高与云深

发布时间:2021-2-20 11:50:28   点击数:

  木耳种植基地,工人在晒木耳

  查看李子的生长情况

山羊原种场内,工人看护种羊

田闯的养猪场内,工人正在喂食

  扫   乌江奔腾,一叶小舟逆流而上。初夏雨后,河流湍急,但它却朝着笃定目标,勇往直前。

  画廊乌江,山歌沿河。这座依乌江而建的县城,因乌江而美丽,因山歌而闻名,却又因大山阻隔,成为铜仁市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目前,这里还有22个贫困村未出列,人未脱贫。环顾四周,她的邻居、同处武陵山片区的遵义务川、重庆秀山、彭水、酉阳均已脱贫。

  同步小康步伐日益临近,在曾诞生红军长征期间贵州高原首个红色政权的沿河,今天这个我省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正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兄弟县区“9+2”帮扶等形式,火线突围,争取早日出列。一如乌江中那叶小舟,克服千难万险,奋力冲刺。

  茶产业篇:一株特别的茶苗

  山高,或许是这个有22个镇、乡、办贫困县的典型特征:从县城出发前往10多个乡镇,只有“一条路”可走:上坡路。去往北端最远的垢坪,少说也要3个小时,还得从重庆境内“借道”山高云深,但也蕴藏着财富。比如茶叶,就适合生长在这样的山区。

  “我们村的白叶一号,可是创下了三个第一。”40岁的张勇一脸自豪,尽管黝黑的肤色让他看起来更显沧桑。

  家住沿河中寨镇志强村的张勇,曾教过9年书。现在,他是志强村会计、白叶一号合作社负责人。

  白叶一号茶苗,是由浙江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村民年10月捐赠的。当年10月,其中的万株,落地志强村。张勇说的首个第一,是茶苗的栽种速度。

  年10月20日晚,茶苗运抵中寨,张勇和村民们连夜对茶苗转车、运输,到达志强村时已是21日凌晨4时。

  早上6点,在车内休息两小时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村民们在志强村中岗岭,种下了第一株“白叶一号”,这也是接受捐赠的4县中最先种下的茶苗。

  20天后,志强村和毗邻的中寨镇三会溪村、大宅村,在4县中率先完成了亩茶苗栽种,志强村还是最先完成茶园开挖准备工作的村。

  这片茶园,漫山的嫩绿,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在的收益。

  54岁的肖国花是贫困户。茶园落地后,她每天一大早起来煮“早早饭”,吃了就去茶园劳作。一年多下来,凭着自己的勤劳,肖国花在工地上获得了多元的工钱,脱贫,已不成问题。

  张勇说,这两年,他付出的工人工资,有万元。等明年茶叶大规模开采,预计能产出斤干茶,将有万元左右的收益。

  离中寨镇车程1个小时的土地坳镇,是曾经以煤炭为主要产业的镇。现在在当年的煤山上,村民们种上了茶叶。村民们说,他们这是“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

  茶叶,是沿河自治县八大产业之一。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17.59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4.73万亩,实现茶叶产量1.26万吨,产值12.5亿元,生态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户人。

  养殖产业篇:一座跑动的银行

  “养猪为肥田,养鸡只为盐巴钱”,地处偏远的沿河县村民都知道,这种观念过时了。他们养家畜家禽,除了自给自足,还是一项能致富的产业。

  甚至有已经富起来的人,也舍得投入全部家当,当起“猪老板”。中寨镇清塘村的田闯,便是其中之一。

  海拔近千米的清塘,山头一片葱绿,这里建有养牛场、养猪场。

  穿上从头包裹到脚的一次性防护服,经过了两轮消毒,记者终于进入了“猪的世界”。圈舍里的头猪,有大有小,小的活泼可爱,大的臭气哄哄,但在田闯看起来,这些都是他的心血。

  从养猪场开建的那一天起,当地农户就开始受益。

  50多岁的贫困户田茂相,自家大部分田地因建养猪场被征,获得16万余元的收益。

  贫困户代世强、田国香夫妇,今年3月开始陆续到养猪场上班,两人每月最少有多元的工资。

  去年,田闯就给当地贫困户保底分红6万元;今年5月,再次分红30多万元。

  沿河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天友说,沿河已在官舟镇、中寨镇等17个乡镇(街道)新建43栋生猪代养场,今年将出栏5.4万头,让17个乡镇的贫困户受益。

  在黑水镇,国道旁的白山羊原种场,格外“抢镜”。这个建成后规模可达只能繁母山羊的原种场,每年能产生万元的利润。

  离此约50公里之外的官舟镇马脑村,村支书冉洪胜,在自家屋后的羊圈里养了只母羊和10只公羊,产出的羊羔,他将分给贫困户代养,让当地贫困户受益。

  目前,白山羊产业已覆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个村,涉及4万余户,现有存栏山羊23万只,年出栏15万只,该产业将带动贫困户户人增收致富。

  黑水镇大山村池塘坝,从空中俯瞰,三面环山的坝子如一枚巨蛋。圈舍规模0平方米、养殖规模可达5万羽的生态鸡代养场,就坐落在“巨蛋”旁。

  来自县融媒体中心的田烈,是大山村第一书记。他说,代养场今年将出栏9万羽鸡,由公司统一收购,按每羽4元代养费算,可增加36万元收益。

  果蔬产业篇:一片值钱的绿地

  小满节气,沙子街道南庄村里的李子结得很“纯”(当地方言,意指果实累累)。这片亩的李子林,春卖风景夏卖水果,已成村里的“摇钱树”。

  中午,雨仍未停,村委会主任黎永红打着伞,又来查看这些“摇钱树”:“这株怕有百年历史了;这株,树龄在30年左右;这株更神奇了,你看,它就是从石缝里长出来的。”

  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庄漫山的原生李,根本没有村民肯要。那时,李子才一毛五一斤,还要背着走个把小时,到沿河县城去卖。

  2年,南庄依托当地原生李子树资源,大力发展李子产业。最终,这里的李子成为市场新宠,每斤可卖到20元。

  因为好吃,南庄的李子让沿河夺得“中国空心李之乡”的美誉。现在,这里的村民人均收入达1元,还带动了其他村民脱贫。

  据统计,沿河全县空心李园面积达9.28万亩,投产果园4.8万亩,今年预计产量4.6万吨,产值9亿元,带动贫困户户人增收。

  李子红火,辣椒火红。

  在离南庄20多公里外的黑水镇大山村火石沟,海拔米左右的一处垭口上,已是初夏,但凉风仍“沁人心脾”。坡地里,亩朝天椒“一垄接一垄”。

  辣椒,是沿河今年集中发展的四大重点产业之一,另三个分别是食用菌、生态鸡、生猪。而空心李、中药材、茶叶、白山羊,则是沿河四大原有主导产业。

  沿河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天友说,原计划,沿河今年准备发展5.5万亩辣椒,但实际完成了5.9万亩。贫困户自行种植的辣椒,将实现户均增收元,人均增收元。

  在辣椒采摘后,地里将接茬种植5万余亩白菜、水果萝卜、马铃薯、油菜等。据悉,今年全县种植的蔬菜达23万余亩,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农民的腰包更加饱满。

  “9+2”帮扶篇:

  一群深情的战友

  谯家镇,沿河南部乡镇。该镇的白石溪土地湾,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这里是贵州高原上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还是红二、六团会师地。

  弹指之间,86年过去,铜仁市所辖的另外9个县区、2个开发区,再度“会师”沿河这片红色土地,是战友,亦是兄弟,这一被称为“9+2”的帮扶模式,正集中火力,帮助最后的兄弟县,决战脱贫。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官舟镇,这个有39个村居、超过7万人的大镇,目前仍有名贫困人口。全县规模最大、总面积亩的黑木耳基地,落户该镇马脑村。为基地提供帮扶的,正是印江。3月,这个基地开建,目前已产出首批木耳。

  在沿河,处处可见兄弟县区帮扶的身影:

  碧江区,主要从“整合资源跨区域帮扶”和“就地提高沿河县移民搬迁至碧江群众收入”两个领域着力,结对帮扶板场镇养猪产业;

  万山区,通过采取援建竹荪、香菇食用菌产业项目,结对帮扶淇滩、夹石发展竹荪产业;

  松桃县,对官舟镇、泉坝镇蛋鸡、林下养鸡项目进行帮扶;

  江口县,组建茶产业技术专班蹲点沿河帮扶茶产业、结对帮扶甘溪镇发展罗汉果种植产业;

  玉屏县,在边远的客田镇帮扶生猪养殖项目、发展油茶项目;

  思南县,帮助沿河发展红薯、生猪、肉牛、生态鸡、食用菌、茶叶等产业;

  德江县,支持晓景、沙子、黑水等镇、办,发展水稻、茶叶、红薯等;

  印江县,支持官舟、思渠等地发展黑木耳、辣椒等产业;

  石阡县,帮扶夹石、谯家等地发展蛋鸡、辣椒等产业及服装生产线建设;

  大龙开发区,引进企业在沿河建厂、安排贫困人员在大龙就业等;

  铜仁高新区,已完成千人送岗计划……

  乌江岸边,一座雕塑上,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们,激流勇进,协力划船,横渡乌江。今天,铜仁各县区也正以当年红军渡乌江的精神,不畏山高云深,携手沿河,共同做好脱贫攻坚这道必答题。

  黄宝华/文张晨/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jj/1019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