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业余无线电的人也被称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或HAM。5月6日,6名贵阳晚报小记者参加了贵州省方圆业余无线电俱乐部在龙里举办的“5·5无线电节”纪念活动,变身小HAM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捕捉到了看不见的电波,同时也见识了无线电波的作用。
今日见报版样
邹蓉祥老人为小记者演示摩斯密码发报
无线电设备救灾作用大
活动开始前,小记者被一辆明黄色、酷似消防车的救援车辆吸引。应小记者的请求,阳光救援队执行队长彭志坚让队员打开了这个长12米、宽3米高4米,重量接近30吨的庞然大物——双桥特种装备车。
救援队员向小记者们介绍了有关破拆、救援经常需要使用到的包括油动电锯、动力站、发电机、油动切割机、铲式担架等等装备后,他着重讲了车顶上架设的天线。晚报6名小记者十分好奇,认真听讲,还不时询问。
彭队长说,红色、黄色的救援抢险车和抢险人员,在一片灰白色的灾区最为醒目,能给人传递出希望和信念。它作为有形的符号被人们广泛识别。与此同时,例如在电力中断、电话中断、手机信号中断的情况下,如何获救。年汶川大地震的第一个求救信号就是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出的。所以每当地震、雪崩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阳光救援队赶往现场,除了展开救援,还会第一时间架设天线,搭建电台,接收求救信号、向外界传递信息。
据彭队长介绍,灾后到达指定区域后,这辆特种装备车的车顶除了架设高杆灯提供光源外,还将一并架设无线电天线,并搭建起短波电台。电台搭建的位置,通常便成为临时指挥部。为灾后信息的反馈、抢险、救援提供通信保障。
“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的外婆正巧途经那一带,和我们失联了。当时家人很担心害怕,更加明白无线电信号的重要性。”市府路小学五年级的小记者牟嘉毅向大家分享了他对无线电的真切感受。
小记者采访阳光救援队执行队长彭志坚
无形的电波藏着大学问
“CQCQCQ这里是BY8MA,呼叫频率上友台……”曾经参与过汶川、雅安、鲁甸地震救援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伍宏建(BG8NCY)端坐在短波电台FT-前,抄着熟练的专业术语,对外呼叫。
每个人都有打电话的经历。拨通电话说声“喂?”,双方便开始了交谈。可以是一人讲一人听,也可以两个人同时说,只要你能反应得过来,但在电台上相互联络就不一定能行了。贵州省方圆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秘书长陈敏(BG8NPI)告诉小记者们,一般业余电台在同一时刻内只能在“收信”或“发信”两种状态中选择一项,不能同时进行,即所谓“单线工作”方式。如果你没等对方讲完便贸然插话,只会“白说”。为了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不同于寻常谈话方式的“通信程序”。
呼叫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在你准备使用的频率上收听一会儿,业余频段上工作的电台很多,相互之间要避免干扰。如果听到频率上已经有电台在工作,就应主动换频率。有些时候频率上两个电台正在联络,其中有一方我们恰好听不到。为防止干扰,应首先问一声“这个频率上有人吗?”如果听到有人回答,应主动换一个频率。当然,如果你占用的一个频率正在联络,你听到有人问以上问题时则应回答并请对方改一下频率。
听完这些,小记者纷纷感慨,无形的电波之中,学问可大了。
无线电对外呼叫的操作过程吸引着小记者
七旬老专家讲摩尔斯电码
摩斯密码又称摩尔斯电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成功在珠峰顶上向世界发声,现年74岁的邹蓉祥老人,向晚报小记者介绍:摩尔斯电码在早期无线电上举足轻重,是每个无线电通讯者所必知的。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各国已于年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但由于它所占的频宽最少,又具一种技术及艺术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应用。
摩尔斯电码它由两种基本信号和不同的间隔时间组成:短促的点信号读“滴”;保持一定时间的长信号读“嗒”。年的摩尔斯电码是一些表示数字的点和划。数字对应单词,需要查找一本代码表才能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用一个电键可以敲击出点、划以及中间的停顿。
在简单地介绍完摩斯密码的基础知识后,他操着电报机按出“嘀嘀嘀、哒哒哒、嘀嘀嘀”的电波。为小记者们示范利用摩斯密码发出的国际通用救援信号“sos”。随后,让晚报小记者逐一体验了一回让电流从声音信号成为想表达的一句话的渐变过程。活动间隙,邹蓉祥老人送给每名小记者一张他的电台卡片,并在卡片后面签字留念。
邹蓉祥告诉记者,30年前他曾作为晚报特约记者,发表过多篇有关无线电的报道,至今记忆犹新。在活动现场看到晚报小记者,让他兴奋不已。他做的这些,就是希望孩子们对无线电产生兴趣,让中国的无线电事业,后继有人。
文字本报记者孙维娜/摄影晏茂愚
对讲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无线电设备
小记者作品01
“永不消失的电波”
晚报小记者牟嘉毅
市府路小学五(2)班
从小我就知道,远程通话工具就是电话和手机。当时我就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些东西能与几百公里外,甚至几千公里外的人进行通话!
5月6日,我参加了在龙里举办的“5.5”中国业余无线电节纪念活动。在此次小记者的活动中,我第一次看到了电台,感受到了无线电的独特魅力。它不仅能通过无线电信号与对方联络;而且还能通过声音信号长短组合成数字或字母,再通过编写的密码编写成不同的文字,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通过专家的讲解,我了解了长波、短波、呼救信号SOS的基本知识,明白了平常用的对讲机运用的就是超短波;还明白了无线电联络的方式及在通信联络、抢险救灾中的作用。在邹爷爷的介绍下,我了解了在年4月,他成功登上珠峰,实现了世界历史上首次在海拨米以上地区搭建电台并成功呼叫,心中对邹爷爷很是敬佩。
参加这次小记者活动后,我暗下决心,在学习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通信联络等有关的课外知识,开阔眼界,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阳光救援队队员向小记者展示救援设备
02
神奇的摩斯密码
晚报小记者李雪儿
市南路小学六(3)班
5月6日,我有幸参与了“捕捉无线电”的活动。无线电的速度与光速相等。可以通过物体进行反射。经常用于广播与寻呼等。
虽然无线电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但却不是我心中的主题,我心中的主题是——摩斯密码。什么叫摩斯密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发明于年,是一种早期的数字化通信形式。首先你会看到一部十分神奇的小机器,只有一个11岁左右少年的手掌那么大,别看他模样小,价钱却不便宜。从两三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机器上面有一个显示屏。而最特殊的还是那个像勺子一样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像勺子的铁柄,它看上去就像一个计算器一般,但是它可不是计算器。它末尾的这个柄,假如你长按它的话,它就会发出“嗒”的长声,你要是轻轻地按它,发出的声音就只是一声“滴”。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单单这两声,竟然可以表示出26个字母与10个数字,实用点的就如“SOS”国际求救信号,用摩斯密码打出来就是“滴、滴、滴、嗒、嗒、嗒、滴、滴、滴”。三短、三长、三短。
说实话,摩斯密码用于求救还真是不错,因为可以通过敲打来发出类似于“滴”或“嗒”的声音。这时我就忍不住幻想了,要是哪天我被坏人绑架了,我一定会这样敲击出“SOS”的信号,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听懂呢!
大HAM给小HAM介绍设备的使用
03
奇妙的无线电
晚报小记者杨雨梵
苗苗学校三(1)班
每年的5月5日是中国业余无线电节。5月6日,我跟随晚报小记者团参加了在龙里举行的“无线电节纪念活动”。在这里我第一次走进了无线电的世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当天,来自贵州方圆业余无线电俱乐部、贵州阳光救援队、越野e族等多个民间团体的约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了纪念活动。活动现场,贵州阳光救援队的叔叔们还给我们展示了救援工具和器材。
“无线电波是指在自由空间传播的射频频段的电磁波。在和平年代,人们用它来听音乐、听故事、接收路况等信息,但是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它则是重要的信息传递途径。”在业余无线电领域享有盛名的邹荣祥爷爷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无线电的知识,并给我们讲述了奇妙的摩斯电码。“摩斯电码通过‘嘀’、‘嗒’这样长短不同的声音组合起来表达字母和数字传递信息。”邹爷爷还专门带了电报机让我们亲手体验,并教会了我们怎样用摩斯电码发送“SOS”这个国际通用求救信号。
无线电的世界真是太奇妙了!长大以后我要继续探寻这里面的秘密。
无线电设备的调试也令人好奇
04
不虚此行
晚报小记者李亮颉
北师大贵阳附小二(3)班
在5月6日举行的中国业余无线电“5.5”节纪念活动中,我有幸得以参加。
抵达目的地,我就迫不及待地采访了阳光救护队队长彭志坚,他逐一打开所有车门,向我们展示了救援车辆的内部构造,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各种救援装备:动力站、发电机、游动电锯、游动切割机、铲式担架等,以及他参与救援的一些故事。
曾经参与过汶川、雅安、鲁甸地震救援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伍宏建端坐在短波电台FT-前,一边抄写专业术语,一边对外发报:“CQ、CQ、CQ,这里是BY8MA、BY8MA、BY8MA,呼叫……”。现场老师解释道,CQCQCQ的意思是“有人吗?有人吗?有人吗?”BY8MA是这个电台的呼号,连续呼叫三遍是国际惯例。话音刚落,就听到回复的声音从电台中传出,我们欢呼雀跃。通过这台电台我们联通了遍布五湖四海的电台。
结束采访任务,我不由感慨,真的不虚此行!
这个小HAM很专业哦
编辑:沈梁杰
贵阳晚报小记者
课外活动专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