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听过,“人,不能太老实”。
我们存在一种有趣的分裂:教孩子诚实,家长则可以不受约束地说谎;要求员工敬业忠诚,老板则随时可以出卖员工利益;打交道总希望别人老老实实,自己则“聪明”地加以利用。
换言之,“聪明人”要求别人服从规则,自己则破坏规则,获得更多收益。
于是,“老实人”会变少,“聪明人”会变多。
假如“老实”是每个人的初始状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如果每个人都会经历千百次的“被欺”博弈,“老实会吃亏”就会成为相当普遍的共识,人们于是会转而选择另两种策略:1,伪装老实,暗地算计;2,结盟抱团,搞潜规则。
“老实人”就这样少了。
这又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语言“弱智化”,特别表现为说话的套路化、无聊化——只要是和“圈子”之外的人,言语就生硬无味,千篇一律,通常这是为了伪装,也是避免出现漏洞遭人利用;对老板则是一路“YesSir”,以揣摩其心思为最大诉求,不讲客观,也不管结果。
深层结果,则是“奸”的无处不在,令规则被全面架空,无法正常运转。
——“老实”,其实就是敬畏规则,不敢、或不愿甚至不屑于欺瞒。如果做一道墙,就老老实实砌砖,烧一条鱼,就足量足料烹调,看一个病人,就仔仔细细诊断。毫无疑问,这样做会付出更大的精力与更多的时间,有时讲规则甚至会带来其他更大的成本,于是抱团求存、颠覆明规则的做法就会出现,当这种做法越来越多,明规则便会失效,进入无处不假、无事不假的状态,有时,最终以丑闻爆出,更多的时候则处于不变的“常态”,也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时,“老实”到不塞红包、凡事讲原则,的确会受到亏待。
但为什么依然要说,应该做个“老实人”呢?
一是社会进步,透明度增大,“忽悠”人的会越来越难做。
在信息时代,无论是顾客与商家之间,还是员工与雇主之间,信息不对称越来越难以保持,人们的识别力越来越强,各种“忽悠”也就越来越难。相对于费心费力的“苦功夫“,投机取巧、不诚信的成本趋于最大化。
二是规则体系渗透到各个角落,成为调节矛盾的主要渠道。
在利益主体多元的情况下,以规则分配利益、调停纷争是最佳选择。不讲规则或是大搞潜规则的“聪明人”,渐渐会越来越为人所不齿。
当然,人们究竟怎么做,不仅取决于自己的“三观”,也取决于规则的好坏。一个高级的规则,既能防止“聪明人”作恶,也能保护遵守规则的“老实人”;一个低劣的规则,则有意无意地鼓励劣币驱逐良币,最终令所有人受损。
有人常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事实上,有些看起来违背短期利益的行为,却符合根本利益。比如这句相当“理想化”的信条:
诚,不可欺。
来源:15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