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先生本月25日上午仙逝。
环绕在梅老先生身上的光环,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传人”、“北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
他最不平凡却又最平凡的身份,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排行老九,圈内人称“玖爷”,他是梅兰芳大师最小的一个儿子。
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登台,18岁开始与父亲梅兰芳先生同台演出。父亲仙逝后,每次出现在公众场合,老先生说的最多的,是想着如何对梅派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是父亲生前在世的那些传奇轶事。
在老先生的讲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父亲梅兰芳先生的榜样作用,不论是在京剧表演、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一般,影响着儿子梅葆玖。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对子女的教育注重心理和人格的塑造,梅兰芳子女中夭折较多,仅有梅宝琛、梅绍武、梅葆玥、梅葆玖长大成人。梅葆琛是工程师,梅绍武是翻译家,梅葆玥也进了梨园行,攻的是老生。最小的儿子梅葆玖,传承了父亲衣钵。
梅兰芳根据子女的不同天赋秉性,为他们设计了成长成才的道路。子女们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了成绩。
独具特色的梅氏家教,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佳话。
儿时的梅葆玖
不让自己的名望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
作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梅兰芳是戏迷心中的领袖,名气可谓空前绝后。据说,在民国时期,有三样东西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同仁堂,孙中山,梅兰芳。但梅兰芳从不以“大师”自居,更不希望子女顶着“大师”之子的帽子,躺在长辈的成就之上,甚至为长辈的声名所累。
相反,他尊重不同的艺术流派,主张孩子广泛学习。他的子女中,唯一从小就投身京剧艺术的是梅葆玖。
梅葆玖十几岁正式登台,曾多次与父亲同台演出。
但梅兰芳并不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复制品”。
为了给孩子打好基本功,梅兰芳请王幼卿先生教儿子《玉堂春》、《三娘教子》、《祭塔》、《祭江》、《大保国》、《二进宫》等青衣戏。请昆曲名家朱传茗先生教儿子《断桥》、《思凡》、《游园惊梦》、《刺虎》、《双奇会》等昆腔戏。请陶玉芝先生教武旦戏,后来又请姜妙香、茹富兰先生教《雅观楼》、《辕门射戟》等小生戏。
梅兰芳每天还请徐元珊先生教儿子武功。
年10月,梅兰芳和梅葆玖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金山寺》和《断桥》,父子俩分饰白蛇与青蛇。这两出戏,梅葆玖分别是向陶玉芝和朱传茗两位老师学的,身段与梅兰芳稍有不同。
当时,有人建议梅葆玖按照父亲的路子演。但梅兰芳对他说:“你做你的,别犹豫。师傅怎么教,你就怎么做。临时变动,你也没有那种火候,可能不保险。”
梅葆玖后来回忆:“那时父亲对我的要求是多学、多演。这个阶段,不管老师教什么戏,教得怎样,父亲从不干涉,从不改动一个字。如果说我今天还能够在舞台上唱念做表比较自如,主要得益于那么多好老师给我打下的基本功。”
梅兰芳和女儿梅葆玥、儿子梅葆玖
教育子女从小洁身自好明白事理
梅兰芳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没有一点乖戾气。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他自己也说:“我的性格,不适宜表演玩笑、泼辣一派的戏。”
不仅是表演,生活中也是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总是端庄大方、处变不惊。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梅兰芳的“育儿经”中。
教育子女时,梅兰芳善于用劝导代替责骂,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就明白事理。长子梅葆琛回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始终很和蔼、很稳重,但有时很严肃,他从不会因为子女教育而发脾气,永远是以理服人,婉言开导。”
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在香港演出的梅兰芳没有随团回沪,就在香港暂时隐居,深居简出。
年,梅夫人福芝芳带着子女到香港与梅兰芳团聚。当时,上海已经沦陷,学校教育走下坡路,一些纨绔子弟不思进取、生活腐化。梅兰芳听说了这些情况后,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孩子们沾染上坏习惯,就把梅葆琛等几个孩子留在香港,鼓励他们温习功课。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都考上了比较进步的岭南中学。
年,梅兰芳全家避难上海。坐在左边沙发的是“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坐在他脚边的是梅葆玖,中间沙发上左起第二人是福芝芳,第五人是梅葆玥。照片中不见梅兰芳的另两个儿子梅葆琛和梅绍武,他们被送到贵阳清华中学读书了。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
梅葆玖自幼心灵手巧,嗓音和形象俱佳,而且长相和嗓子都与梅兰芳很像。这也是梅兰芳选他作为自己传人的重要原因。但梅兰芳几乎从不当众称赞他,最多也就是说:“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可是功夫还不够。”
据梅葆玖回忆,父亲对他的要求,有时候比一般的学生或演员更加严格。不过,严格得很有艺术,循循善诱,启人自觉。“如果一个动作做不好,他会从几个角度来启发你,然后让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练一个动作,怕搞得你挺紧张。”梅葆玖说。
当孩子在公众面前犯错时,梅兰芳也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顾忌孩子在公众面前的“面子”。但与此同时,他会认真地指出错误之所在,并帮助孩子去改正。
梅葆玖记得,他幼时和父亲同台演出,有时在舞台上偶尔错了身段。为了不让观众看出来,父亲当时会配合他一下。过后,父亲虽然不会为此而责骂他,但会认真地给他重排一遍,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你错了,他会给你分析,错在哪儿了,以后要怎么做。”梅葆玖说。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梅葆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也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也使梅派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梅葆玖先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10岁便开始学戏,启蒙老师是梨园“通天教主”王瑶卿之侄王幼卿,后又师从著名京剧男旦表演家朱琴心学习花旦。
虽然是从小学戏,但是父亲梅兰芳亦非常看重他的文化教育,“唱戏的没文化,也唱不好戏”。梅葆玖先生说,小时候,他跟着哥哥姐姐们一同上学堂,白天学习传统历史、数学洋文,晚上便跟着师傅们学琴、学戏。
如今,老先生自己也做了师傅,培养梅派后学。与一些“大师”收徒动辄磕头、敬茶的大排场相比,梅葆玖老先生对这些繁文缛节并不怎么感冒,也并未制定苛刻的“梅派家规”,他更注重徒弟的品性。
即便已是高龄,梅葆玖先生还是会隔三差五地到剧院给徒弟们讲戏,每次出国,他都会记得给徒弟们带礼物。其入戏之深、教戏之严谨、为师之和蔼,委实让人敬佩。
梅葆玖先生有段时间闭门谢客,潜心在做一件事情:录制梅派京剧名作《贵妃醉酒》和《太真外传》全本的两张唱片。
梅兰芳扮相
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的吴迎先生介绍,此番梅葆玖先生录制的是《贵妃醉酒》和《太真外传》的全本。这两出戏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上世纪创新的代表作,不要说全本的录音,全本的舞台演出在近几十年来更是没有过,除了梅葆玖,别人没有功力可以做到。
这次录唱片,年届七旬的梅葆玖不是录一张传统的京剧发烧唱片了事,而是要往前走出新鲜的一步,即将梅派经典的剧目用现代的、跨界的方式重新编曲,加入大交响乐队和民乐,再在保持梅派唱腔精髓的基础上,用更为现代的方式唱出来。
吴老先生说,梅葆玖今天走上这条路,是梅兰芳做的序曲。他说在梅葆玖十几岁的时候,几番出国征服了西方的梅兰芳每次回国,都会带回很多西洋歌剧、交响乐甚至是流行音乐的唱片,他总是让梅葆玖听这些唱片,说:“你要是不听,京剧是唱不好的。”他常常指点儿子:“你听,人家这个女高音,音有多准!唱得多好!”
那时的梅兰芳,就懂得吸纳东西方各门类艺术的精华和与时代及国际接轨的重要性。而非常让人吃惊的是,京剧单线性的唱段音乐原本与讲究和声的西方音乐是不大好融合的,然而,如今学习过西方和声学的音乐教授们发现,梅兰芳在70年前创编《太真外传》时,就懂得和声的规律,在唱腔里就留下了可以添加和声的空间,让今天为这些唱段进行交响化编曲的作曲家们,非常自然地就可以填进这个空间。
梅葆玖扮相
“我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我自己也喜欢听很多唱片,像席琳?迪翁、迈克?杰克逊我都爱听。我的碟很多,什么都有,这在京剧里也算头一个。因为艺术门类很多,我真正喜欢灵魂的美,各种门类都有其美,怎样把它的精华亮点保住,好好包装?我们的唱片也是这个想法,向前的趋势开始,完了听大家的想法,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父亲的意图就是革新再革新,一谈到艺术,他的视野就拓宽了,有人提意见就记下来,无门户高低之见。梅兰芳可贵就在这儿,好东西我就拿来,非常聪明。”梅葆玖说。
20世纪初,京剧是男旦的天下,也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男旦,把京剧发扬光大。而今的时代,女人上台演戏不再受限制,男旦也就越来越稀罕,见得少,难免有人产生出某种好奇的窥视心理。
梅葆玖先生倒不以为意,他说,男旦比起女旦,其实在体力、嗓子和演技上更有优势,因为不是女人,所以更加比女人用心揣摩,下得功夫更多。说起当初为什么学起唱戏,他说没什么特别的,大概就是从小在父亲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看他在扮相和嗓子上有条件,便请人给他教戏,培养他做了传人。
生活中的梅先生真有股子说不出的爽快麻利劲儿,说起自己在舞台和生活中给人的强烈反差,他讲起一件趣事。
他说因为自己从小喜欢汽车,但父母一直不让他考车本,怕他出事,待到父母都离世了,没人管了,他就在上世纪80年代去考车本。
考的是卡车本子,练车是在大兴郊区,因为天气很热,他就光着膀子练车。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是梅葆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啊,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说起开车,梅先生立刻兴致勃勃,吴迎先生开玩笑说:“你千万别跟他提汽车和音响。”因为,他是汽车、音响以及和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梅先生自己打趣:“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什么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只是没去参加比赛。生活很充实,不是除了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
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据说传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梅先生就自己鼓捣出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地前卫。而看梅先生那一双大手,不唱戏,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他说,从小,父亲就注意让他们好好受教育,这样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做别的。加上父亲本身是个开明而兼容并蓄、爱好相当广泛又相当聪明的人,使得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兴趣也相当广泛,所以才有今天的“不务正业。”
父亲,也是梅葆玖谈不完的话题。有那样一位出色、开明又可亲的父亲,有谁能不骄傲呢?
梅兰芳喜欢画画,画得还不错,和很多著名画家比如张大千、徐悲鸿等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梅葆玖记得,抗战期间父亲没事做,就每天晚上在家画画。晚上10点电灯没了,父亲就挂上煤气灯戴上老花镜画,让梅葆玖在一边做小书童,给他调色,他总是记得父亲说:“不行,调得不对,重调。”不演戏,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父亲就把那些画拿出来开画展。“来的人好多!一听梅兰芳开画展,大家都来买,,一下子全卖光了!家里就有经济来源了。我母亲说他,干脆改去画画得了。”
除了画画,父亲的博学和兴趣广泛让他感叹不已。梅葆玖说,父亲看过很多佛经,对佛学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表演的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在向梅葆玖传授这出戏时,他仔细给儿子讲述每个手势在佛家的故事。他还在服饰学方面有研究,每次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查看很多资料画出设计图,然后让梅葆玖的母亲福芝芳到大栅栏去买料子。
《天女散花》
梅兰芳还喜欢花卉园艺,据说他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出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他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时尚的东西也要看,常常带着全家到电影院看电影,还学跳时髦的舞蹈。
梅葆玖记得父亲出国交流前,特意请了一位英国老师来教跳舞,他说:“在国外,跳舞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必须会跳。要是人家小姐到你面前一鞠躬,你说我不会,那多丢人!”梅葆玖说,后来回想他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
梅兰芳妻子抱着梅葆玖
他说父亲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跟世界接轨最早,从来不揍孩子。倒是妈妈福芝芳对孩子们比较严,因为妈妈是旗人,旗人的规矩大,父亲就说了:“没什么规矩,哪儿那么多规矩?”他待人都是那么好。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价值几十个亿的收藏和家产,他的藏品中很多是无价之宝。梅葆玖说,母亲很聪明,把这些全部献给国家了。把这些东西留给子女,时间长了难免散失,不如给国家,还能永久地保存起来。
梅葆玖说,那些东西若是给子女,是不得了的财富,但难保他们不会成为“画贩子”,今天这个人找,就东卖一幅,明天那个人找又西卖一幅,然后换宝马,换别墅,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他们都理解妈妈的决定,没有争议。他说,除了父亲戏曲方面的一些东西,有一顶父亲在美国得到的博士帽也留给了他,那是他永久的纪念,但是终有一天他也会交给国家,他开着玩笑说:“绝不能让人说梅葆玖把他爸爸的帽子给卖了!”
梅葆玖在纪念父亲梅兰芳诞辰周年时撰写的纪念文章——
年3月29日,我出生在上海思南路87号。母亲共生了我们兄弟姐妹九个人,我最小,名曰小九。头两个一男一女;第三、四、五个均为男孩,即葆琪、葆琛、葆珍(绍武);第六、七、八个均是女孩,即葆珑、葆玥和一位没取名就死了的;最小的小九就是我一一葆玖。我们兄弟姐妹九人(还不包括王明华生的永儿和五十),就四哥、五哥、七姐和我成人了,其他的都没有保养好,幼年夭折。
我出生那天,父亲不在家中,正在武汉演出。碰巧那天戏园失火,他就把该期包银(报酬)的一半拿出来救济同行底包。至今80来年过去了,我到武汉演出时,当年底包的第二代、第三代还牵了我的手,重提往事,让我万分感慨!父亲从武汉回上海没几天,河南又发大水,他又去开封救灾义演十天。救灾刚完,又接受苏联邀请,去苏联进行那次极为重要的演出和学术研讨会。我生下来,就是这个环境,父亲太忙了,演出是不断的,逢到假日,经常日夜两场,有时还得双出。因为他要养活戏班里的一大帮人。
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燃烧到了祖国内地。父亲为了抵制为日本帝国主义做服务演出,蓄起胡子不再登台。年5月27日,解放军进了上海。5月31日,梅剧团接受陈毅市长的邀请,在上海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连演三天,热情招待和慰问解放军。6月4日,父亲接受陈毅市长邀请,在八仙桥青年会参加了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上海各报都登了梅兰芳开会的照片。
梅兰芳蓄须
年7月2日至19日,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父亲在会上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当父亲第一次和毛泽东握手时,毛泽东风趣地提及北平人对梅兰芳的欢迎,说这程度不亚于解放军进北平时的情形。毛泽东幽默地对父亲说:“您的名气比我大。”
父亲赴北平前,我和母亲、葆玥姐以及许姬传先生等准备同父亲一同北上。这是我长到16岁第一次出远门,所以特别兴奋。6月24日,我们从上海出发,到北平已经27日了。北平站终于到了,人山人海,“梅老板回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老百姓都来看一看梅兰芳。在京的同行,如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萧长华、姜妙香全来了。
我们到北平后住在东单史家胡同的陈关锋家中,就是现在的干面胡同红十字会宾馆。这住宅以前正门在史家胡同,后门在干面胡同,现在后门成正门了。这是一个西式的旧洋房,不是四合院,北平城里很少有,可谓“画廊金粉半寒星,池馆苍苔一片青”。陈关锋是新华银行经理,冯六爷(耿光)是新华银行的董事长,和父亲都是老朋友。陈关锋先生的夫人那时去了国外,当时还有一对音乐家夫妇住在那里。父亲除了开会,其他时间都到这儿来吃饭休息。
文代会期间,父亲演出了《霸王别姬》,还在当时文化工作有关领导的安排下,观摩了延安平剧院演出的《中山狼》《进长安》和现代戏《四肋》。7月底,为救同行之急,父亲在长安大戏院演了四场义务戏,票款全数由李八爷(李春林,现程派名师李文敏的父亲,梅剧团总管)管理,支付同行救急。
9月4日,父亲又一次动身北上,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他和许姬传先生住在六国饭店全国政协会议招待所。出席会议的岁数大的代表都安排在二楼,便于上下楼。代表的伙食,按规定到饭厅集体进膳,二楼,便于上下楼。代表中也有父亲多年的老朋友,如周孝怀、张难先、江翔云、李步青、陈望道等,他们都是思想开明、齿德俱尊的老人。尤其是张难先老人,以前做过浙江省主席,当年已76岁高龄了。他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国民政府时期数十年来始终不愿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不想多事,但是这次召开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批人都欢欣鼓舞,不顾衰老,毅然参加。会议中,父亲这些人都发了言。他们的发言引发了全场极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可以说是为庆贺这些久经事变的老人,也可以说是庆贺人民政协本身。这些老朋友和父亲一样选择了几十年,现在终于感觉选对了。
政协开完会后,因父亲离开北平近20年了,20岁左右的人没有听过梅兰芳的戏,市民要求演出的呼声极高。长安戏院(老长安,西长安街路南)方面,也托尚小云(父亲的表妹夫)来说,要求帮几天忙。父亲也觉得应该和市民观众见见面,于是约定开完会,唱十天。戏码由父亲自己圈定,点定了《起解》《贩马记》《宇宙锋》《别姬》《凤还巢》五出戏。在长安戏院演出的十天中,有四场《别姬》,因为买票拥挤,票柜上的玻璃都被打破了,警察也无法维持秩序,长安院方要求多演《别姬》,以解决这种困难。
“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副对联是父亲生前经常吟诵的。
回顾父亲的一生,他一直坚持颂扬美善,鞭挞丑恶。他不仅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有多方面的爱好,诗词、绘画、音乐、书法、花卉和武术他样样都通。他学习这些并不是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以之换取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把各种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尝试当作磨练自己艺术修养的手段。正因为把这些都融汇到自己的表演艺术当中去,才创立了国际上独特的表演艺术体系。我现在已年逾八十,这些是我向父亲一辈子都学不完的地方。
父亲的很多爱好习惯,梅葆玖都保留了下来,他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六个生活细节
爱好捣鼓器械,动手能力强
梅葆玖先生有一双巧手,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上世纪50年代,他就自己捣鼓出一台立体声音箱,直到现在他都是超级音箱发烧友。“
从小父亲就对子女因材施教,他说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培养不同兴趣做别的工作,何况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爱好广泛又聪明的人。”梅葆玖先生说。因为家里从小条件比较好,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汽车、摩托车,从小就喜欢汽车的老先生,有空就会去汽车店逛逛,看看新品。
喜欢收藏邮票、相片、文献资料,百年之后会捐献给国家
梅葆玖先生收藏的东西,大部分与艺术有关。小时候父亲喜欢集邮,经常跟他讲一些集邮的趣事,比如哪张邮票为什么会错票啊、哪套邮票本来有两张,但是一张被火烧了,所以现在只剩一张极其珍贵的单版啊……
梅老那个时候觉得集邮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于是,他也养成了集邮的习惯。
但是,他说,在自己百年之后,也会像父亲一样,将这些珍贵的邮票、相片等文献资料捐献给国家,“这些都是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东西,我们得给子孙后代们保存下来,让他们也知道,了解我们国家的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梅葆玖说。
上台前要吃苹果润嗓,最爱吃牛排
梅老上台开唱前,总会吃一个苹果润喉,而且他养成了一手绝技,在众多的苹果中,敲一敲、掂一掂,就能挑出其中最甜、最好吃的那个苹果。这个习惯也是父亲梅兰芳先生流传下来的,只不过,父亲是喜欢在睡觉之前含一片梨来润喉,到了老先生这,梨子就换成了苹果。
除了喜欢吃苹果,老先生最爱吃牛排,经常去的馆子,便是北京城有名的老牌西餐厅——起士林,点上一份牛排,再配上招牌的蛋黄拿破仑,简直是美味无敌。
闲暇会徒步去邮政局给亲朋好友寄信,信件全是手工写作
梅葆玖先生思想开明,也喜欢 老先生每天都要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是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却没有个定数。有时候演出完,晚上10点多到家,吃点宵夜,收拾一下,大约就凌晨了,那么老先生第二天就会晚起一些。
“养生就是吃得饱、睡得好,早睡就早起,晚睡就晚起,少生气,多放松。”梅葆玖先生说,“像我现在还经常给学生们说戏,在给他们说戏的过程中,我也练嗓了,活动起来也就锻炼身体了,所以现在腰腿还挺好的。”
喜爱小动物,家里有天台,养了十几只猫
梅兰芳先生在上海居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花园,父母都喜欢小动物。在梅葆玖先生小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养过很多的动物,什么鸽子啊、猫啊……最有意思的是还养了一只叫“阿三”的猴子。有一天,阿三跑到屋顶不肯下来,谁叫它都没用,梅葆玖就跑了过去,他一叫“阿三”,猴子就自己跑回来了。
现在,老先生家里的天台上养了十几只猫,有些是流浪猫,看到梅老每次上去喂食,伙食很好,就不请自来了,最多的时候,天台上有近二十几只猫在吃东西。
最后来欣赏梅兰芳、俞振飞、梅葆玖合作的昆曲《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