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历史 > 龚妮丽教授做客ldquo书香mid

龚妮丽教授做客ldquo书香mid

发布时间:2021-8-13 16:07:08   点击数:
由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花溪区图书馆承办、花溪区青岩镇图书分馆协办的“书香?花溪”青岩阅读推广活动,迎来“音乐美学”的主题。龚妮丽教授应邀带来一场巴赫的音乐赏析讲座。阅读推广活动围绕“文化”“艺术”“生活”举行阅读讲座,邀请知名文化人士主讲,共同讲好全民阅读的青岩故事。音乐向来难于付之于言语,“言之不足”才会“咏歌之”。作为一位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有“近代音乐之父”美誉的大音乐家巴赫,更是一言难尽。龚老师出生音乐之家,退休前同时在贵大人文学院和音乐学院授课,对音乐美学、音乐哲学有着深刻的体认。讲座上,她从巴赫的音乐切入,让读者了解了巴赫的多重身份:由于他大量的宗教音乐,以及音乐中的宗教性,有人称他为宗教音乐家;由于他的众多技术精湛的复调音乐,人们称他为复调大师;由于他实践了平均律的调弦法,用24个大小调写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他被称为音乐的实验室;由于他令人惊叹的即兴管风琴演奏,他被称为管风琴大师;由于他作品中“随心所欲不逾矩”在自然法则中透出的自由精神,他被认为是音乐中的哲学家。

一、身前“应景”,身后“不朽”

“毫不夸张地说,就对音乐这门艺术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无人可与巴赫相比。”龚教授说,自莫扎特以后,每一代音乐家面对巴赫,都会有程度不同的震撼,巴赫音乐所体现出的:人性与神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平衡,表现与抽象的融汇,创造与继承的共处,乃至主调与复调、和声与对位、节奏与旋律、作曲与演绎、整体结构与细节完美,应景实用与永恒创意的完美结合,后人无法企及。莫扎特、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曼、布拉姆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直至勋伯格都以巴赫为楷模,并从中吸取养料。

讲座上,龚教授首先对巴赫作了“知人论世”的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那赫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高祖是一位酷爱音乐的面包师、民间音乐家,曾祖父是远近闻名的乐师、作曲家,祖父一辈有许多是音乐家,巴赫是第五代,百年来巴赫家族先后出现了五十多位音乐家,“巴赫“这个姓氏在当地成了音乐家的同义语。巴赫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古钢琴、管风琴,不幸的是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他后来投靠哥哥,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他非常刻苦,步行八十公里去听法国乐队的演奏;像个流浪者,徒步行走三百公里,去参观管风琴大师的表演。没有正式的老师,全靠勤奋和自己的头脑,像蜜蜂一样四处吸取养料。巴赫的一生并不具有传奇色彩,他的一生比较平稳,没有离开过德国,辗转于德国的几个城市——魏玛、柯顿和莱比锡,终身为宫廷和教会服务。他结过两次婚,据说有20个儿女,但只活下来10个,三个儿子也成为著名音乐家。龚老师介绍说,在巴赫那个时代,音乐家属于“手艺人”的行列,社会地位基本上与仆役差不多。在宫廷和教堂,他干着繁重的工作——训练圣歌队,教授拉丁语,指导四个教堂的音乐活动,为每个星期日的礼拜仪式写音乐……巴赫笔下的音乐,在当时的人看来,不过是些为特定场合“定制”的实用作品,场合一过,乐谱就被乱塞在抽屉里。

和很多大家一样,巴赫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大部分作品非但没有得到出版,也不为人所理解。“当时的人们只承认巴赫是一个演奏家,乐器鉴定家。他音乐的价值,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龚教授说。先是贝多芬对巴赫发出“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的赞叹,接着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沉寂半个世纪的《马太受难乐》,轰动了音乐界;舒曼、李斯特四处奔走,介绍巴赫的作品,消逝的音响重新响彻欧洲大地。人们开始搜集他散失的手稿,成立专门的学会,出版他的全集。他的钢琴、提琴作品被列为典范的学习曲目和比赛曲目。他超越了他的时代,也超越了他的国度,他的艺术珍品已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巴赫的音乐作品虽然大部分已散佚,但留下的也不少,约有五百多部。除歌剧以外,巴赫的创作涉足了其他所有音乐体裁,其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作有三百多部宗教大合唱、二十来首世俗大合唱以及二部受难曲、大量的清唱剧、弥撒曲、众赞歌等。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古钢琴音乐、《平均律钢琴曲集》两册、六部《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笛奏鸣曲等。“音乐史上作品多产的作曲家也不少,但能与之相比的人却寥寥无几。”龚教授如是说。

二、不同的音乐,多重的身份

讲座上,龚妮丽教授现场播放巴赫的多个音乐选段,并作解读。她说,创作《马太受难乐》的巴赫,是一位宗教音乐家,他的宗教音乐是深入研究并获得透彻理解之后的表述;平民出身的他,对人世有着有切身的体验,这又使他的音乐富于鲜明而深刻的人性。“巴赫的宗教与音乐,在宗教形式与现实主义、宗教信仰与人文主义思想之间达成统一。”龚教授说,如果没有信仰的因素,也许巴赫仅仅是一个高级匠人而已。创作《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的巴赫,则是一位管风琴家。管风琴有几层键盘和许多音栓,脚踏键盘演奏低音,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管风琴是巴赫最钟爱的乐器,他一生为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演奏水平在当时的德国,没有人能与之相比。龚老师认为,管风琴对于巴赫而言,是一种独特的“乐队”,也是他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创作的领域。巴赫写有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最有名。这部作品写成后一百多年中,一直没有人演奏,直到年,著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指挥乐队演奏了这支曲子以后,才得以流传。这首乐曲后来由德国小提琴家海密将它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并限定只用小提琴上最粗的G弦来演奏。所以这支曲子后来又叫《G弦上的咏叹调》。这样的巴赫,分明又是一位管弦乐大师。前苏联音乐学院士阿萨费耶夫指出:“巴赫是这样一位巨人:使人觉得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在这实验室内改造他那时代的一切创作技巧、风格、倾向和探求。”其实验性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认为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丰功伟绩,有“巴赫音乐大全”“复调技巧的百科全书”之誉。乐曲的形象丰富,可以从中听到宗教性、英雄气概的、忧郁的、雄伟的、哀诉的、幽默的、田园风味的、戏剧性的……讲座上,龚教授对这部作品作了深入的分析:平均律在巴赫以前虽然就有人提出过,但一直没有人将之付诸实践。巴赫首先创造性地采用了平均律的调音方法,并在二十四个大小调性上作曲。通过他的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论的优越性,为调性的转换,获得广泛的自由。《平均律钢琴曲集》的诞生,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大小调体系已经完全成熟。

龚老师说,巴赫的音乐还常常给哲学家们启示,尤其是其复调音乐。巴赫的复调音乐是充满灵感的艺术,就像天体中的音响,它们是和谐的、自由的、运动的。和声与有意味的主题旋律的结合,是与对比的、多样化的运动相统一的展示,体现出这位伟大的复调音乐家的辩证思想。歌德说:“当我听巴赫的音乐时,我觉得我听到了永恒的和声音响。”“他最严格的复调作品充满了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自由即兴的火热气息,同时作曲家的创作想象又服从于纯理性的思想逻辑法则,这法则决定主题材料发展、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她说,有人认为莱布尼兹的命题“凭借理智得到的最好的定向是高度的自由”,可以作为指引巴赫的作曲活动的座右铭,而这与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相通的。

讲座过后,龚妮丽与现场听众互动,并合影留念。本地多家媒体前来现场报道,讲座活动还在快手、抖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ls/1206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