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短波靠电离层反射来实现传播,敲击嘀嗒的不同组合,便能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时值“5.5”中国业余无线电节到来之际,5月6日,贵州省方圆业余无线电俱乐部在龙里举办的纪念活动上,应邀参与活动的6名晚报小记者,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感受了无线电的独特魅力。
小记者对讲机体验无线电波
“当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我们阳光救援队就会出发赶往现场,展开救援。”活动开始前,晚报小记者们被一辆大红色、酷似消防车的救援车辆吸引了目光。在阳光救援队执行队长彭志坚的介绍下,小记者们一睹救援车辆内部构造,认识了包括游动电锯、动力站、发电机、游动切割机、铲式担架等装备。
救援车内部结构展示
“无线电波有很多种,其中超短波属于直射波,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传播会随之衰减。”活动一开始,省无线电运动协会副会长余兆兰便向包括晚报小记者在内的业务无线电爱好者介绍起了无线电波的相关知识。在他的介绍中,来自市府路小学五年级的牟嘉毅明白了,之前接触过的对讲机,运用的就属于超短波,而实际接收的距离不如商家宣传的那么远,则与电波被吸收、阻挡、衰减有直接关系。
省无线电运动协会副会长余兆兰给大家讲解
“CQCQCQ这里是BY8MA,呼叫频率上有台……”曾经参与过汶川、雅安、鲁甸地震救援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伍宏建端坐在短波电台FT-前,抄着专业术语,对外发报。
给小记者展示发电报
成功在珠峰顶上向世界发声,现年74岁的邹蓉祥老人在示范利用摩斯密码发出国际通用救援信号“SOS”之后,让晚报小记者体验了一回通过“嘀嗒”声,将电流转换成有效信息的渐变过程。
小记者认真观看
活动结束后,同步参与活动的贵阳晚报小记者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行走的课堂”作为特色的晚报小记者团周末课,此次活动未设置统一的新闻发布会环节,而是通过让小记者们融入活动,采访各自感兴趣的相关人员,让小记者们模拟真实的采访环境,获得最真切的采访体验。一方面丰富了小记者的采访技巧,另一方面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动形式的尝试。在今后的周末课中,晚报小记者团将把多种采访元素杂糅在一起,让小记者们获得更丰富的采访体验。
编辑:刘玲
贵阳晚报小记者
课外活动专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