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冰先生对博尔赫斯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其中大部分是他对博尔赫斯作品的阅读随笔,括《阿莱夫》《永生》《圆形废墟》《小径分叉的花园》等篇章,他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与评点切中肯綮、妙趣横生;另有几篇则是受其作品影响而创作的小说,如《枝蔓》《倾城》《弑》等文章,他的创作深得博尔赫斯的精髓,短小精悍,意味悠长。这两个部分在理性的探讨和虚构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带领我们走进博尔赫斯式的迷宫。本书试图撕开博尔赫斯貌似高深的哲学家的外衣,展现他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的一面,以及他那精湛的叙事艺术。
编辑推荐戴冰的文字,都饱含着他与众不同的天赋和特有气质,而且这文字背后透露着他深厚而广阔的阅读基础。有人形容戴冰的文字“用字如用兵,行文如列阵”,他的笔调多样,意向纷呈,文字表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且轻快短促,内力浑厚。我们所阅读的博尔赫斯是多重的,像迷宫一样复杂多变,扑朔迷离,而戴冰则披荆斩棘地将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辟出一条路来,使我们不至于在博尔赫斯的思想殿堂中里迷路。他所展现的是力图揭示或逼近“灵魂的真实图景”和人类生存“真相”的博尔赫斯——这位“站在了人类哲学的*前沿”的作家。他选取了博尔赫斯*核心的几种意向和形态,梳理出理解博尔赫斯的一条小路:无论是《圆形废墟》所要表达的“永恒地回复到永恒回复中去”(一个事物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和结果),还是《接近阿尔莫塔辛》所同样试图证实时间的圆形性质:“时间顺着一个巨大的弧形向前飞奔,奔向它的源头和起点”,《小径分岔的花园》想要证明时间实际上就是空间、空间也就是时间,“时间总是不间断地分岔为无数个未来”……
戴老师推荐语虽是一家之言,但得博尔赫斯创作精髓,可见作者研究之专注和深度。《穿过博尔赫斯的阴影》,绝对值得所有喜欢博尔赫斯的读者一读。
书香一瓣探索使人变得聪明而忧伤——读戴冰《穿过博尔赫斯的阴影》作者:邢芳芳来源:衢洲晚报(.10.27)
“我觉得世界是个走不出来的迷宫,尽管有的道路通向北方,有的通向南方,实际上都通向罗马。”罗马隐指迷宫,既象征人类永远只能困于迷宫无法遁逃这一绝对命运,也像极了博尔赫斯的作品,变幻莫测、晦涩难懂。《穿过博尔赫斯的阴影》是戴冰先生研究博尔赫斯的著作,本书试图为读者揭开博尔赫斯高深的、神秘的哲学及宗教的面纱,呈现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单纯的博尔赫斯。换言之,戴先生从博尔赫斯繁杂的作品中为我们梳理了他最核心的表现形态,让我们带着理论深度去复习原著。
博尔赫斯善用中国盒子式的结构来遮蔽他的故事主体,他的风格是对琐屑事物不厌其烦地排列,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在微小的篇幅里浓缩极大的意义和智慧。戴先生对博尔赫斯的作品如数家珍,他认为时间始终是博尔赫斯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博尔赫斯在创作中设想过时间的多种形态,直线前行的时间、圆形的时间、从过去流向未来的时间、从未来流向过去的时间、可以从中间任何一段开始弯曲的时间。
著名的《阿莱夫》看似谈论了空间的问题,其实还包含了时间。《小径分叉的花园》想要证明时间和空间的对等,他发现,我们也许只是时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可悲的体现物,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无数瞬间的集合,无论我们怎样向往和渴求,我们都不得不顺着线性的时间之河才能通向无限的时间之海,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无限地表达我们对无限的向往。《永生》想要探讨的不是永生的可能性,而是永生的后果。对他们来说,世上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一切。相反,死亡使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因为他们的每一举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任何事物都值得被珍惜。
博尔赫斯作为家族中的第六代盲人,在探索形而上的文学过程中,凭借其盒子式的美学构建了一座座迷宫。经戴冰先生归纳,博尔赫斯的作品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同一个目的,同一个意义,或者说所有的例子都暗示了同一个主题的三个性质,以及同一个性质里神圣的三位一体:无限、永恒、虚幻。也许,正是戴冰先生自身对存在的困惑,对永恒存在的渴望,以及对存在注定被消解的命运的思考促使他有了这些解读和创作,站在了研究博尔赫斯的美学前沿,达到新的思想巅峰。
白癜风哪里治的好儿童患白癜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