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牙巴,蒿渣渣,一蒿蒿到外婆家……”、“活该活该,和你家妈妈上街街(gai音)
核心提示
时代发展淘汰老词汇
特色贵阳语音未消失
有“贵阳”就有贵阳话
本报记者 李最
“只要有贵阳这个地域,贵阳话就不会消失”涂教授说,但受到文化中心的影响,将来贵阳话也许会越来越接近普通话,“贵阳话的某些独特性可能会减少”
涂教授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显示,新贵阳话中撮口呼的出现,除了有教育、广播电视的影响外,还与各地区的文化交融相关新贵阳话开始向文化中心趋同,向普通话靠拢,但在总体构架上不会有太大改变,“遵义、都匀的话其实也有向贵阳话趋同的现象”
说贵阳话的孩子少了
不少网友借着儿歌回忆童年的同时,也对贵阳话的“保护与传承”流露贵阳晚报数字版出了担忧“娃娃不会说儿歌都算啰,都讲成普通话才老火,还叫哪样贵阳人啰?”网友“533@jam”的留言,让不少家长考虑起语言教育的问题
然而,社会加速发展、网络的兴起,对语言带来的冲击也不能被忽视“趋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内不少地区也因此出现了保护各自方言的声音
“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就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改变或淘汰”涂教授说,比如油炸粑这种食物,在街头已很难看到,带有这个词汇的儿歌也就不易让人理解,久而久之就没有了涂教授举了个例子,五六十年代,很流行说“发”(fā)字,用来形容土气,甚至称土气的人叫做“发哥”、“发姐”“这个词汇突然出现,流行一段时间后,又突然消失了”涂教授说,这其实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现象
涂教授认为贵阳晚报新闻电话,学习普通话是为了方便与全国的人交流,就像学英语是为了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一样语言只是一种沟通方式,多学一种语言就多一种交流方式“普通话应该学习,但也不必强求所有人、所有场合都说,特别是不要强求语音的绝对标准,只要能自然表达就好,标准与否也在其次”
除了词汇,语音、语法也是语言发展的一部分涂教授说,以前的贵阳话,也就是所谓“老贵阳话”是没有撮口呼(汉语音韵学术语,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合称为“四呼”凡韵头或韵母是ü的韵母叫“撮口呼”)的:比如“下雨”会说成“下以”,“圆圈圈”说成“盐千千”,“云岩区”会说成“赢挨欺”随着社会发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贵阳话慢慢有了撮口呼的ü音
尽管语言在发贵阳晚报电子展,但也有很多属于贵阳特色的语音是“固执”的“例如yo(哟)音就一直存在,如‘哟店’(药店)、‘哟匙’(钥匙)等”在网络上看到这些贵阳方言儿歌,今年36岁的唐先生说:“它们让我想起了当年在院坝玩的日子”不过这份乐趣,只能留在记忆里了唐先生说,4岁的儿子只会说普通话,无法理解这些儿歌的内容,更谈不上和他分享乐趣了
前不久,一则名为《所有贵阳人的记忆》的网帖,整合了99条贵阳话儿歌,被不少网友转载那些80年代极为流行的儿歌,在勾起回忆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产生了遗憾——怎么这些儿歌现在没有了?那些曾经流行的方言词汇,还有多少人会说?
“我小时候说过的儿歌,你们可能听都没听过”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导师涂光禄教授贵阳晚报数字报说,网帖中的儿歌具有70后、80后的时代特点,比如当时流行的明星、知名的地点等都被编入了儿歌
和唐先生的儿子一样,现在只会说普通话的小朋友不在少数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家庭教育是以普通话为主,一来是为了与学校普通话教育衔接,二来是避免因地方口音被其他小朋友“笑话”“说贵阳话的很少,能听懂的倒是很多”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