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贵阳日报》头版刊发大篇幅文章《厚植生态优势释放“绿色红利”——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区域价值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经济区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做优生态“长板”,不断释放“绿色红利”,推动生态建设与区域价值融合并进,为加快建设宜业宜游宜居的港产城景融合发展新区积蓄动能。
全文如下:
厚植生态优势释放“绿色红利”——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区域价值综述
7月的贵阳东城,天蓝、地绿、水清、气净,山林蓊郁葱茏,托起满城绿色,公园满目苍翠,衬托出城市的勃勃生机……
前不久,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空港经济发展推介会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总部举行。凭借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开放平台、生态环境等多重优势,经济区集中签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33个,预计投资总额超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经济区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做优生态“长板”,不断释放“绿色红利”,推动生态建设与区域价值融合并进,为加快建设宜业宜游宜居的港产城景融合发展新区积蓄动能。
规划引领构建“绿网融城”生态格局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经济区知绿、懂绿、护绿。早在成立之初,《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打造“一核四区、内外双环、绿网融城”的发展格局。其中,“绿网融城”就是依托规划区西侧的南岳山脉、东侧的二环林带和鱼梁河、猫洞河、小碧河等生态水系形成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经济区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这里拥有贵阳城市森林公园、双龙中央生态公园、营盘山公园、太极田公园、峡谷公园等城市绿肺,南岳山脉、二环林带四面环绕,鱼梁河、猫洞河、大龙滩河、栗木山河、小碧河等河网均衡分布,生态基底很好。”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空港规划研究中心负责人韦天勇说。早在规划之初,经济区就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空间布局。其中,以“显山露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目标,规划将经济区划分为空港核心风貌区、多彩旅游休闲风貌区、山水商务宜居风貌区、航空现代物流风貌区、康体休闲风貌区、生态旅游运动风貌区等多个景观风貌区,各风貌区根据自身特点,依山就势进行开发建设。“经济区规划布局绿化用地.5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6.4平方米,这是非常高的标准,相当于国家人均公共绿地标准的3倍。”韦天勇说。在经济区,只要有河,河道两侧都要预留30米至50米绿化带作为生态屏障,在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也为经济绿色发展把好“生态关”。韦天勇表示,更难得的是,经济区的规划不以眼前的经济效益来衡量,而是把生态优势、底线思维发挥到极致,这样的规划永远不落后,也真正做到了“绿网融城”。 基础先行擦亮“绿色双龙”生态底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知易行难,唯有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让水更清澈。以高瞻远瞩的规划为基础,以擦亮生态底色为着眼点,经济区将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于年率先启动建设。“经济区把守住环境质量底线的首要工作定为‘治污’,投入42.6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建设龙洞堡污水处理厂、大坡污水处理厂、谷脚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并同步建设配套管网、防洪工程和河道景观生态等工程项目,改善提升水环境。”经济区生态建设管理局生态文明处工作人员李晓飞说。李晓飞介绍,目前,经济区日处理能力吨的龙洞堡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吨的大坡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用,共计建成截污管网46.8公里,并通过河道景观生态工程形成小碧河、猫洞河、鱼梁河共计16公里河道景观带。让城更美丽。以“米见绿、米见园”为目标,近年来,经济区以公园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构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五位一体的城市公园体系,先后建设了双龙生态公园、中铁峡谷公园、营盘山山体公园等公园20余个,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品位和功能。以位于经济区核心区内的双龙生态公园为例,该公园建设范围面积约.79公顷,历时两年建成,将经济区的山山水水融合得淋漓尽致,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城景交融,绿廊互通,山水环绕,诗意栖居,生活在双龙,就是把家安在一个‘大公园’里。”家住双龙生态公园附近的居民杨惠高兴地说,“随着公园、学校等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齐全,大家住着舒心、幸福感越来越强。” 绿色发展做强“生态经济”金字招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优势”。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一类航空口岸,从一开始,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就很高。突出“有公园的机场、有机场的公园”生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是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立足点。“早在年6月,经济区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19个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单式管理地区之一,这在当时是全省首个。”李晓飞说,从年1月开始,经济区用“环评负面清单”为生态经济、绿色发展守好“第一道关口”。部门多、内容复杂,如何落细落实清单管理?经过专题会议讨论,经济区要求各部门从招商引资、土地供给、规划修编等角度,将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以及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内容作为具体工作指导,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的源头管控。其中,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划定城市用地增长边界,确保城市建设不突破增长边界,不占用生态保护空间;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工业用地面积、居住用地面积等方面加强管控,企业引进从“招商”到“择商”转变,切实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从经济区实际情况出发,将保障“环境质量底线”的首要工作定为治污,大力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产业准入清单方面,加强源头控制,及时公示负面清单内容,对于在负面清单内的项目一律不准引进、不准注册。“只要负面清单上有,不行就是不行,这是一条底线。”李晓飞说,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经济区已婉拒了10余家负面清单内的企业。如今,经济区相关经济部门每出去考察一家企业,都要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生态兴,发展兴。以“绿色发展、生态经济”为关键词,经济区产业发展路径愈加明晰,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也随之持续攀升。“守好了生态底线,区域价值自然提高了,百姓乐享美好环境的同时,越来越多知名的大企业也更愿意落户发展。”李晓飞说,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为例,正是看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该联盟将总部落户经济区。来源:贵阳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