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简介 > 该音乐社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大规模公演

该音乐社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大规模公演

发布时间:2016-3-12 18:02:58   点击数:

大量文化学者以及艺术家内迁安顺,给本土新文化传播者带来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机会

南迁国宝藏身安顺读书山华严洞的历史,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安顺的抗战历史,从此多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酷爱音乐的蒋旭英利用自己抗日后援会负责人的身份,在抗战期间组织了“血花话剧团”,之后更名为“抗战戏剧歌咏团”,团结安顺各界人士和各校师生,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活动抗战后期,他又与内迁到安顺的兽医学校梁南波先生、军医学校冯振雄先生等,发起组织了著名的珠江音乐社,并出任社长该音乐社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大规模公演,排演了“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影响巨大的抗日剧目,为安顺地方的抗日救亡史写下了前所未有的壮歌

杜兴国说:“诸多大贵阳晚报b版师巨匠为《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题跋,堪称一次纸面上的《兰亭集序》,这些珍贵的题跋集结,为此图填注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含量,使之出离了一幅画的蕴含,而成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安顺城而言,70年前因抗战军兴而与故宫国宝相遇、结缘的故事,也因为《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及诸题跋,而得以实物记录和定格

邂逅故宫国宝 安顺华严洞图藏海外

这批老照片的作者,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扬名安顺文化界,后于文革初期谢世的蒋旭英先生而说服蒋旭英先生次子蒋世伟将其收藏多年的这批老照片公诸于世的人,是安顺市文史专家杜应国先生

在蒋世伟的家中,我们不仅亲睹了由蒋旭英先生亲手拍摄、现留存于世的80余幅安顺风物风貌老照片,还看到了贵阳晚报电子版他的部分书法、绘画作品

我们到达安顺后采写的第二站,便是寻访抗战时期安顺本土文化名人蒋旭英先生的后人蒋世伟,以及实地踏访曾经在抗战时期深藏过故宫博物院国宝的读书山华严洞,寻人访地的过程中,抗战时期的安顺城风貌明晰起来蒋世伟老人回忆:1944年,词作家田汉在安顺进行抗日演讲,自己的父亲蒋旭英是演讲会的组织者;抗日演剧队负责人舒模还曾专门拜访过蒋旭英,与他就如何做好抗日宣传的话题进行过交流而安顺本土的文化也为外来的内迁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如“剧宣四队”的曲作家宋杨在安顺苗寨采风后,就于1945年创作了著名歌曲《读书郎》

这些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记录了半个多世纪前安顺的风景、城堞、街市、家居生活和社会众生贵阳晚报在线相等真实风貌,其中既有大家熟悉的安顺塔山、文庙,也有早已消逝的旧时安顺城门楼等那些被老照片真实记录但早已消失了的安顺城旧景,还引发了大家关于重视文物保护的深切思考当地文史专家称:这批老照片弥足珍贵,极具史料价值,其公诸于世是安顺地方文化史的重大突破和发现

图片摄影:刘辉

蒋旭英的图像城记 唤醒半个世纪前的文化记忆

故宫国宝入藏华严洞,并非直接将文物搬入洞内了事,而是先在洞中修建木屋作为库房1939年4月13日,又有南京古物保存所的五箱文物(主要为青铜器)计118件也移藏华严洞1944年12月5日,因“黔南事变”发生,这批藏在华严洞的国宝才不得不重新踏上征程,紧急转运至四川巴县飞仙岩储藏

杜应国先生曾在《蒋旭英:留住一段消失的风景》一文中如贵阳晚报b版此写道:二十世纪初叶的贵州,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转型的历史裂变期“五四”之后,边远山国之乡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事物直接孕育和催生了一批新生代的贵州青年与外出求学,引进并播撒新文化资源的黄干夫、王若飞、谢六逸等人不同,蒋旭英是在贵州本土吸取新文化运动精神后成长起来的文化接力者、开拓者和传播者的杰出代表

蒋世伟老人告诉记者,尽管由于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蒋旭英仅仅通过上海函授学社修习过文学和艺术,但他艺术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爱抗战时期他画过不少宣传画,还喜欢商标和广告,据说解放后第一枚安酒商标就出自他的手抗战期间,珠江音乐社的会徽也由他设计此外,他还是安顺最早的书画社“贵阳晚报登报电话研石书画社”的发起人之一四十年代初期,他不仅与书画社同仁们多次举办画展,还邀请省内外艺术家如孟光涛、马济云等到安顺举行画展

蒋世伟老人回忆,父亲当年带着自己和哥哥躲空袭时,随身总带着两件心爱之物——相机和小提琴有时躲进防空洞后,他还会钻出洞外查看,寻找有无可抓拍的素材可惜这些宝贵的图片资料多数都在文革期间损毁现存的80余幅珍贵老图片,还是蒋世伟在“文革”中冒着风险收藏下来的

其中,南路为首批撤离的国宝,主要包括了1935年赴英伦展出的国之瑰宝,以及包括号称“三希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在内的部分稀世珍品此批文物先经武汉运达长沙,后因战局紧张迁往贵阳藏于六广门的蒋介石行营因贵阳气候潮湿,不宜存放文物,1938年1月22日贵阳晚报电子版在线,80箱文物才转运至安顺华严洞,并成立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由原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第一科科长庄严先生出任办事处主任

安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厚重对于外界而言,这里的每一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环境,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而在安顺人自己看来,在贵州建省六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件事给安顺城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一是明朝屯兵移民,安顺城规模初现;二是抗日战争时期,安顺成为抗战大后方

除了文化教育等事业“因祸得福”在特殊时期得以推进,最难能可贵的是,抗战时期,一批南迁的故宫国宝居然深藏于安顺市郊华严洞长达5年10个月零13天而半个多世纪以后,由原故宫国宝在安顺典守人员之一的刘峨士先生所绘的山水巨构《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在“集结贵阳晚报登报电话”了马衡等诸多大师巨匠的题跋后,终于得以电子版的形式从海外返回安顺安顺读书山华严洞,这个偏居安顺市郊的佛教洞天,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历史定格

就在蒋旭英将自己的满腹才华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激情澎湃谱写抗日壮歌的当年,作为抗日大后方的安顺正在发生着文化裂变

无论是在后人的记述还是家人的回忆中,蒋旭英都是一个特征明显的新派人物据蒋世伟老人回忆,他的父亲蒋旭英,字血轮,生于1910年,早年系安顺文化界知名人士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工书善画,喜欢摄影,酷爱音乐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穿西装、打领带、领结,烫卷发,有落拓不羁、不修边幅的文人气质,还很喜欢别人给他刻的一枚闲章——“洋叫花子”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肖燕贵阳晚报电子版下载 刘辉 向策

日前,当我们来到位于安顺南郊的读书山华严洞时,已看不到刘峨士先生作品中描绘的半个世纪前的华严洞风貌《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所描绘的洞外阡陌如今已经变成一片楼房,不远处就是高速公路高架桥但进入寺庙后,沿石阶而上进入洞内,《安顺府志》所载“郡城八景”中的第七景“山洞读书”之感立刻涌上心头——“城南华严洞,山名读书山洞极深邃,非秉烛不能游,夏凉冬暖,游人常寄兴焉”

与全国大多数地方在抗战期间只留下烽火记忆不同,安顺作为大后方,却在历史的节点上结下了一些“良缘”

据杜兴国以及蒋世伟介绍,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蒋旭英便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不惜花费重金,从上海邮购了一架当时的奢侈品——德国相机他贵阳晚报电子版经常将相机挂在脖子上,遍寻安顺城的大街小巷和私家花园,也捕捉城外的山水风光十余年间,竟拍下了三四千张照片除了风物生活,他也没忘记把镜头对准空袭警报下的安顺

我省著名文化学者戴明贤先生曾如此描述自己的故土安顺——“明初的屯兵移民,建造出一个小农经济型的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封闭式城镇安顺;抗日战争的难民潮破门而入,带来五光十色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让小城居民窥见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安顺六百年历史进程上的两个重大节点”

抗战时期,故宫部分国宝南迁至安顺,在当时并不为很多人知晓而今,还能证明这一段奇遇的,唯有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留在洞壁上的一段宝贵题词尽管由于岁月的剥蚀,题词已经漫漶不清,但通过一些专贵阳晚报在线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得知其内容为:“卅二年鄞邑马衡偕伍蠡甫自陪都来整理故宫书画与其事者庄尚严郑世文也”

安顺华严洞藏国宝时间虽然长达5年有余,但宝去洞空,藏宝之事本该“春去了无痕”,不料1945年3月,受庄严先生委托,为纪念在安顺华严洞守护国宝的难忘岁月,深具国画天赋的刘峨士根据在安顺时的记忆绘制了《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以篆体大字为该图题字从马衡开始,在此后长达26年之久的岁月里,共有14人为该图题跋15段题跋者中,马衡、董作宾、朱家济、罗家伦、向达、庄严、傅振伦、徐炳昶、欧阳道达等,在当年无一不是中国文史、文博界屈指可数的人物然而,这一件与安顺华严洞关联密切的文化盛事,却因为庄严先生终老于贵阳晚报发行部台北而一直不为安顺人所知

2010年,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分九期刊出了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的长文《故宫南迁时代忆往——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首次披露了该图及其相关的诸多幕后故事安顺市文史专家杜应国闻讯后,激动不已,辗转托人,历经周折,终与庄灵取得联系,得以将该图分段拍摄成电子版,连同不少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一道送给安顺

时隔半个多世纪回望,以“图像城记”为安顺人留下一笔宝贵历史记录的蒋旭英,也算是安顺摄影艺术的先行者了

抗战时期的安顺,既是大后方,又是抗日的前哨,作为中国远征军诞生和首征的出发地,著名爱国抗日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五机械化部队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即是从安顺挥师远征缅甸而壮烈殉国的

1965年,在安贵阳晚报热线电话顺但开风气、卓有建树的蒋旭英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打上了永久的休止符,享年55岁尽管解放初期他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失去教学职务,靠为人画广告、布景、制作匾牌奖旗谋生,但他以图像记录城市,为抗战奉献个人全部才华的高尚精神,已然刻进了安顺六百年历史的丰碑里

2000年世纪之交,《安顺广播电视报》推出了世纪珍藏版特刊,其中以《消逝的风景》为名刊载的20余幅安顺老照片在当地引发了轰动

在杜应国的陪同下,我们在安顺市中心区登门拜访了77岁的蒋世伟先生,通过了解蒋旭英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抗战氛围浓厚的抗战大后方——安顺

据安顺市文史专家杜应国介绍,“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1933年日寇攻陷山海关后,故宫理事会决定启动陆续装贵阳晚报电子版在线箱待运的南迁文物至上海四年以后,所有货物全部运至南京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并下令将存于南京的1万多箱国宝分南、中、北三路紧急转移西迁大后方

这一时期,随着外来人员的内迁安顺,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工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内迁来安顺的十多所大学和军事院校以及急剧增多的中小学校,给安顺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暂时的繁荣和发展随内迁而暂居或经过安顺的国内著名文化人、学者、画家、戏剧家数量巨大,给安顺封闭和闲适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剧宣四队”和“新中国剧社”等的到来,掀起了安顺戏剧、歌咏的新高潮抗日救亡活动此起彼伏,风起云涌,推动了安顺地方文化的快速发展,地方历史的重大贵阳晚报网络版节点由此产生


白癜风传染么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jj/76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