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简介 > 见报啦小记者为黄平泥哨穿花衣,学习

见报啦小记者为黄平泥哨穿花衣,学习

发布时间:2017-1-2 11:31:21   点击数:

贵阳小记者

版面预览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处;省级项、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我省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到非遗独特的艺术魅力,上周五下午,晚报40名小记者参观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并参与制作黄平泥哨。据了解,黄平泥哨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小记者展示自己手绘的黄平泥哨作品

参观有收获

活动一开始,小记者们在讲解员杨红艳的带领下,来到贵州民族风情展区,看到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物件,小记者们很是兴奋。

  “有没有少数民族的小朋友?请到风雨桥上来”,杨红艳问大家。市府路小学五(1)班的吴瀚举起了手。在得知这名小记者是彝族后,杨红艳手指着进门左侧的微缩景观表示,彝族生活在贵州高寒地带,因此他们建造的房屋,屋顶会铺一层厚厚的茅草,用来保存温度。

  穿过风雨桥进入少数民族家庭的客厅——堂屋时,小记者们都被摆放在正中的火盆电子模型所吸引。

小记者被火盆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大山苗家

杨红艳随即表示,堂屋是少数民族家庭交友会客的地方,之所以总在堂屋中摆放火盆,是因为他们相信祖先都安睡在堂屋中心,摆放火盆,能起到与祖先交流的作用。而在堂屋中心摆放火盆的习俗,最典型的代表要属苗族。“我就是苗族。”北师大附小四年级的李安蕾举手示意。

  “一层用来堆放农器具、养牲口;二楼用来居住,三楼储备粮食。”在讲解员介绍完微缩木屋的用途后,北师大贵阳附小四(2)班的蔡璐西告诉记者,每次跟家长回盘县老家,就会住进这样的房子。所以少数民族木屋,她一点也不陌生。在随后的时间里,讲解员杨红艳带领小记者参观了提篮、笆篓等少数民族工具、各式的织麻机和少数民族面具,并介绍了马尾绣、八音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感兴趣

进入到小记者们最感兴趣的环节,泥哨上色。工作人员在颜料盒里添上红、橙、黄、绿、蓝、紫6种颜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给小记者们每人分发了一个刚烧制、待上色的泥哨。

 观看飞机模型

 自己属鼠,却领到“黑猪”,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三(4)班的贺子航起初有点不太高兴,但投入创作之后,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我感觉这个猪是个卡通猪,身体比一般的猪更圆,所以索性就把它当成球,进行了满涂”。记者注意到,由于贺子航喜欢蓝色,上色大量使用蓝色,在点缀了一点绿色和黄色后,乍一看,居然有点像地球。

  涂色细致、均匀,颜色搭配适宜。成功地为一个小猴上色的云岩一小杜雨娆在摄影记者的镜头前微笑着举起了小猴。她告诉记者,她平时就很喜欢画画、涂鸦,但这是她第一次涂泥哨。刚开始拿捏不准确,猴子的面部用色和造型,她参考了黄平泥哨手工艺人罗龙萍罗阿姨摆放在桌前的成品。涂了一会儿,熟练了以后,猴子的手臂、身体和尾巴,她就开始了即兴发挥。

提问很专业

参考黄平泥哨手工艺人罗龙萍给出的成品,在一个小时的涂色时间结束后,对自己的泥哨作品不太满意的北师大附小四(1)班的吴佳玺在新闻发布会环节请教罗阿姨:“为什么自己制作的跟您制作的差别那么大?”

  新闻发布会环节发言积极

  “我从小就学做,做了半辈子了。你得多练习,很快就能做得跟我一样好。”罗龙萍微笑着说。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泥哨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呢?”去年和妈妈在青岩买过一个蛇形泥哨的尚义小学三年级陈树童提问。

  “黄平泥哨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了,其特色就是以鸡血泥为原料,以纯手工搓捏成型。所以小记者们看到的泥哨黑乎乎的,虽然造型相似,但仔细对比就能发现,每一个都有细微区别。”

  这采访也是够拼的

  罗龙萍在回答了北师大附小四年级的李品臻有关黄平泥哨气孔的作用后,贵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夏梓涵又问道:“用黄平泥哨是否能吹出动听的曲子?”罗龙萍告诉他:“黄平泥哨暂时还不能吹曲子,只能是简单的声音。”罗龙萍告诉记者,这些小记者都很有水平,提的问题都很专业。

小记者作品

01

会唱歌的泥巴

晚报小记者蔡璐西

北师大贵阳附小四(2)班

指导老师:赵国华

“嘟——嘟——”“啾——啾——”“呜——呜——”此起彼伏的声音回荡在贵州省民族文化宫里。是什么发出来的呢?是小鸟清脆的鸣叫声?是汽车的汽笛声?还是竹笛的鸣乐声?都不是!这是一种贵州民间的传统工艺玩具发出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传统玩具——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平泥哨”。

  首先,我们看到了一些泥土制作的小模型,不知道是用来干嘛的?经过老师介绍,原来这些是未上色的泥哨。那么泥哨该怎么做呢?一开始一定是选择制作材料了,制作材料是取当地的鸡血泥,和好后捏成各种形状,预留好吹气孔和回气孔,再把制好的泥坯在阴凉处放上一个星期,就定型了。接着,就进入模型的烧制阶段。把制好的泥坯放在特定的炉子里烧制,泥坯就变成黑色了。然后就是给模型上色,上色的原理是先上深色再上浅色;先上边缘的颜色,再上中间的颜色。最后等颜色干透了,用清漆刷上一层,既可以增亮又可以让颜色保持长久鲜艳了!这样才能算完成了一个泥哨的制作。我看着好多做好的泥哨,上的颜色真是对比很大胆、很活跃哦!

  不过这次活动我们只做了上色这一步,前面的步骤还没有参与,所以如何做一个泥哨,我还不明白呢!在新闻发布会上,老师给我们讲了泥哨最初的原型是十二生肖,后来才有了别的形状,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黄平泥哨的信息,每一个泥哨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纯手工的,不是模具生产,饱含着创作者的心血和精巧构思,所以都会有它存在的价值!

  经过这半天的活动,我真想到黄平去拜师学做一个自己的泥哨,也渴望更多青少年能走进贵州民族文化宫,一起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也一起去传承我们贵州独一无二的民族工艺。

  编辑贺孝瑚:小记者以一串象声词和设问句开头,引出黄平泥哨这一话题,很是新颖,然后对泥哨的制作过程进行了叙述,让文章很是丰满。

02

奇妙的博物馆之旅

晚报小记者刘姜娅

花溪区第一实验学校六(3)班

  上个星期五,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贵阳晚报小记者团组织的“探秘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将‘非遗’带回家”活动,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为精美的黄平泥哨涂上了心仪的颜色。

  活动正式开始后,我们首先来到了三楼,走过了苗族的风雨桥,接着来到了少数民族的堂屋,在堂屋的正中央,摆放着火盆电子模型。讲解员姐姐说,这是火塘,之所以在堂屋正中摆上火塘,是因为少数民族的人们都相信祖先都安睡在堂屋正中,摆上火塘,就可以与祖先交流。

  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边记录边参观

接着,我们参观了少数民族做农活的工具、少数民族面具、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服饰。讲解员姐姐为我们介绍了八音坐唱、地戏、龙船节等习俗和节日。不一会,我们到了四楼,这里摆放着安迪伟老爷爷毕生收集的飞机模型,各式各样,精美无比。

  最后,我们返回一楼为黄平泥哨上色。听完从小学习制作黄平泥哨的黄平泥哨继承人罗老师的提示后,我们就开始制作了,我是为十二生肖中的“马”上色,看见老师做好的模型后,我觉得这就是小菜一碟,便想马上提起笔,开始上色,我先按照我在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的做法,把每一格中的颜料搅拌好,用笔蘸少许颜料,骄傲的我准备大干一番,但是我马上又泄了气,手中笔的毛总是分叉,让我哭笑不得,好不容易经历了一番磨难大功告成,

仔细一看,与罗老师做的差了十万八千里,而我旁边的同学做的呢,与老师做的几乎一模一样,颜料擦不去,我彻底死心了,本想擦掉重新画的,好吧。活动结束最后,我带着我的失败品回了家。

  这次的活动告诉我,不能骄傲与一昧的一意孤行,不然,最后你只能以失败告终。

  编辑贺孝瑚:小记者在这次的活动中,不只是看到或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美,更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应该才是最大的收获,希望我们的小记者每次参加活动都有收获。

03

黄平泥哨的传说

晚报小记者李雪菲

实验二小二(3)班

  上个星期五,我和小记者团一起去民族博物馆参观了黄平泥哨,黄平泥哨是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流行在贵州黄平县一带的苗族民间玩具,它是由纯手工艺搓捏成型,造型以动物形为主,颜色多是对比色。

  黄平泥哨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苗族有一座大桥,一条火龙想要烧毁那座大桥,那座大桥下的金鸭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发出了响亮而刺耳的叫声,也就是我们泥哨所发出的声音,把那条火龙给吓跑了。”现在,那座大桥仍然存在。

在给泥哨上色的小记者

为了纪念这只保护大桥的金鸭子,当地村民就制作了黄平泥哨,最开始都是一只鸭子的形状,后来才做成各种样子的。黄平泥哨有两个小孔,用嘴巴对着其中一个小孔吹气,泥哨就会发出各种好听的声音,其中一种声音特别像金鸭子叫的声音。

  参观完了,我觉得很惊讶,这个小小的黄平泥哨,竟然是我们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一个那么美好的传说故事。怪不得人们都说我们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呢!

  编辑贺孝瑚:我们的小记者才读二年级,拿起笔写就是好的开端,我们的小记者将重点放在黄平泥哨的传说上面,对其来源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很符合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的想法,写得不错,加油。

04

学做黄平泥哨

晚报小记者李雪儿

市南小学六(3)班

  朋友们在贵州游玩时,在很多景区都会见到一种黑底彩衣的动物小饰品,放到嘴里还能吹出哨声的感觉,它就是贵州有名的黄平泥哨,俗称泥叫叫。

  11月25日,我们一行40人在大记者的带领下,来到了贵州民族风情博物馆,首先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其次是学做黄平泥哨。

  来到一座小板桥旁,在桥的两侧分布着少数民族村落。那些妇女头上美丽的银质饰品深深地吸引着我。银饰也有很多种,发簪、手镯、耳环、项链等,总之数不胜数,而在它们之中,我又最爱发簪。发簪全是银制的,它的外形各有不同,有一款很独特,在发簪末上的图案是钱纹,而且整个发簪很精致,要是缩小好几百倍,就像一根缝衣针。在参观完整个少数民族风情后,接下来便开始制作黄平所特有的泥哨。

  学习黄平泥哨上色

黄坪泥哨的传承人罗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关于泥哨的知识。黄坪泥哨有70多年的历史,俗称泥叫叫,制作材料是鸡血泥,是当地所特有的土。用泥捏好形后,注意在不起眼的地方,得留两个小孔,里面会有一定的空心,这样才能吹响。再进行风干或晒干定好型,再绘上色,这样一个完整的泥哨就做好了。

  每四个小记者一组共用一张桌子,每组桌上各有四个不同生肖成型的泥坯,只差上色了,我的是一只马,它的身子是黑色的,表面稍显粗糙,没有老师发给我们当做参照物的泥哨光滑好看。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心情,拿起自己面前的土坯马,照着那个精美而色彩鲜艳的泥哨,我开始画了起来。先是画了白色的马尾,然后将马背上的马鞍,上了鲜红色。我的每一笔都是那么小心,生怕有一点瑕疵,因为一但这笔落下了,就无法更改,所以每一笔都要慢慢地去刻画,毕竟是慢工出细活嘛。经过1小时的仔细刻画,终于完成了作品,我将自己的泥马放在手心上,看了又看,感觉跟卖的那种也没啥区别,白色的尾巴,红色的马鞍,蓝色的耳朵,肉色的鼻子,黑白相间的眼睛,在胸前还有一个像项链似的东西,可好看了,整匹马看上去精神抖擞,趾高气扬的样子。

  黄坪泥哨的外形独一无二,色泽鲜艳且大胆,真不愧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贺孝瑚:我们的小记者在采访时很用心,将黄平泥哨的制作过程进行了很详细的描写,同时,我们的小记者很有自信,因为用心做了,也知道慢工出细活,觉得自己上色的泥哨跟专业制作的没多少区别,对于孩子来说,这非常不错。

05

小小泥哨学问大

晚报小记者李品臻

北师大贵阳附小四(1)班

  11月2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今天是我当上北师大贵阳附小四年级小记者站站长以来第一次参加小记者活动,而且,这次活动的地点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我曾经来过这里,非常喜欢这里的东西。

  来到博物馆,我听着导游介绍,看着一件又一件少数民族的物件、服装、银饰和乐器,心里却惦记着今天的活动主题“制作黄平泥哨”。

  参观完博物馆,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每个小记者都拿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泥哨,这是因为泥哨是纯手工捏制,每一个泥哨都是不一样的。我仔细端详手中的泥哨:黑黝黝的身体,长着一对兔子耳朵和一个猪鼻子。“要怎样才能把它变漂亮呢?”我心里嘀咕着。听完老师讲解,心里慢慢打定了主意,按照老师提供的模板,一笔一画地勾画,上了颜色以后,效果慢慢就出来了,我觉得我制作得太漂亮了,简直和模板一模一样,还给它起了个搞怪的名字“兔子猪”,心里美滋滋的。在上色的过程中,我发现泥哨上有两个小孔,但不知道这两个孔的用途是什么。于是,在小记者发布会上,我就问老师:“为什么黄平泥哨有两个出气孔呢?他们的作用是什么?”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问题,然后作了详细解答。我知道了,泥哨上的两个孔,上面那个是吹气孔、下边那个是出气孔,每个泥哨必须有两个孔才能吹得响。

  没有想到,小小的泥哨,学问还那么大!

  编辑贺孝瑚: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小记者在给泥哨上色的过程中,发现了泥哨有两个孔,就想知道这两个孔的作用,通过问老师,终于找到了答案,希望我们的小记者保持这份好奇,在探索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文化和知识。

06

独一无二的黄平泥哨

晚报小记者卢漪卓

南明小学四(1)班

  11月25日下午,我们贵阳晚报小记者来到贵州民族博物馆,了解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并拿起手中的小画笔进行体验“创作”。

  在讲解员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了解到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8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及不同的服装和乐器,而且每种少数民族都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马尾绣、八音坐唱等。

  黄平泥哨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70多年的悠久历史,今天由黄平泥哨传承人罗老师为我们介绍具体工艺:泥哨以鸡血泥为原料纯手工搓制,分为采泥、捏泥、阴干、烧制、上色等几个部分。因此,世界上每一个泥哨都是独一无二的。

  接下来,老师发给每个小记者一个捏好但未上色的泥哨,让小记者给泥哨上色。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开始上色。我的泥哨是一匹小马,捏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我仔细观察了罗老师画好的模板,拿起画笔专心致志地画了起来。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色彩丰富的小马画好了,它好像一个神情严肃的将军昂首挺胸。

  编辑贺孝瑚:小记者采访时很是认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对黄平泥哨的历史和制作工序都了如指掌,写的时候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如果写得更丰满一点就更好啦。

07

做泥哨真有趣

晚报小记者陈树童

尚义路小学三(1)班

  我在青岩古镇买过一个生肖蛇的泥哨,但一直不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11月25日,我去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采访了一位做黄平泥哨的能工巧匠——非遗文化传承人罗老师,她告诉了我做泥哨的秘密。

  刚见面,罗老师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肖鸡泥哨,鸡冠子红红的,可神气了。罗老师说:“黄平泥哨是用鸡血泥做成的,要经过采泥、塑形、烧制、上色等等工序,才变成我们看到的样子。做一个泥哨,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

  罗老师说,最常见的黄平泥哨就是十二生肖。去采访那天,我专门带上了自己的小蛇泥哨。在小记者分组给泥哨涂颜色的时候,我正好又被分到了生肖蛇的那一组,和我自己的小蛇比起来,这是条大蛇。没上色的泥哨是黑色的。罗老师叮嘱我们,下笔要认真仔细,这样才不会把泥哨弄花。我先用粉色和蓝色画好了大蛇的斑点,又用白色和红色画好了眼睛与眉毛。接下来,大蛇的嘴巴被我涂成了粉红色,鼻子被涂成了白色,我还在它身上加上了黄色的条纹。经过我的画笔装点,大蛇泥哨变得更加好看了。

  在新闻发布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泥哨都是独一无二的?”罗老师回答说:“当然啦!因为所有泥哨都是手工做成的,而不是机器制造的,捏泥哨、涂泥哨时会有一些不同。”

  活动结束后,我对妈妈说:“今天是大蛇泥哨的生日。以后每年的今天,我都要带着我的大蛇泥哨去肯德基吃汉堡,为它庆祝生日!”

  编辑贺孝瑚:小记者开头就介绍他曾经买过一个泥哨,想知道它是如何做出的,这样的开头很是特别,一下就抓住了人的眼睛。小记者对制作过程的描写也很是精彩,没有忘记文章开头的交代,不断拿现在的泥哨与以前自己买的对比。在文章结尾,给泥哨过生日的对话充满了童真,让人很是温暖。

08

给泥哨”穿新衣”

晚报小记者洪宇飞

实验二小五(6)班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里面的东西数不胜数,有大浮雕、面具、雕塑、飞机模型等。除了参观博物馆里的物品,我们还亲手给泥哨上色。不用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给泥哨“穿新衣”了!下面,我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我们是怎么给泥哨上色的。

 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妈妈就让我看了一些小装饰品——十二生肖泥哨,是爸爸妈妈以前去黄平玩的时候买回来的。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就是泥哨呀,可爱的小泥哨们比我还先住进咱家呢。今天我终于可以自己去学做泥哨了。

小记者向老师提问

  开始做泥哨了,我们是给泥哨上色,我被分到了做小猪的组。一个小猪泥哨大概就一个小鸡蛋那么大,拿在手里硬梆的。我想,这么黑乎乎圆滚滚的东西,怎么给它上色呀?会和家里的泥哨一样漂亮吗?这时,老师开始介绍了,泥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给我们做示范,教我们怎么上色。终于可以动手了,我握着小画笔,按老师给我们的样本上起色来。我先给它画上了白色的眼眶和蓝色的耳朵,涂上了粉嘟嘟的鼻子和嘴巴,再抹了红红的脸蛋。接着在头上画上了红色花蕊和黄色花瓣,在背上仔细地描出了五彩花,在身体两侧画的是粉色花瓣和白色波浪线,最后给它加了个蓝色的螺旋尾巴。正当我画得专心致志时,不知道是哪个同学吹了一下泥哨,清脆的声音吓了我一跳。顿时,好几个同学都吹了起来,好听的哨声此起彼伏,我也忍不住吹了一下,又赶紧画起来。

  终于大功告成了,可谁知老师来检查时说:“颜色上得太淡了,要再加一层。”我只好如法炮制,再来一遍。老师最后告诉我们,等拿回家后,用透明的指甲油涂一遍,上的颜色就不会掉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小猪泥哨带回家,迫不及待地用指甲油涂满了它的全身。这时,出差的爸爸回来了。我给爸爸说,家里的小泥哨们有了新伙伴。当我把亲手做的泥哨拿给爸爸看时,爸爸惊讶地问到:“咦,你们去黄平买泥哨了?”我和妈妈顿时哈哈大笑。

  正在看报的你,别发呆了!快来看看,哪只是我做的小猪?

  编辑贺孝瑚:小记者将给泥哨上色比喻成“穿新衣”,很是形象,在对制作泥哨的描写上,小记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成功,在结尾上也不拘一格,直接向我们的读者提问。因为在传稿子的同时,我们的小记者还传了两张照片给我们,给泥哨涂色真的做得不错。

编辑:陈勇

贵阳晚报小记者

课外活动专家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重庆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jj/377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