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简介 > 郭忠静我的第一块豆腐干创刊70年我

郭忠静我的第一块豆腐干创刊70年我

发布时间:2023-2-16 10:12:36   点击数:

讲述人郭忠静,现就职于清镇市文联。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喜爱文学创作,有小小说、散文、随笔散见于《贵州作家》等报刊杂志。

准确地说,我应该是从来没有在《贵州日报》上发表过作品,但《贵州日报》却助我喜欢上了文学。

说实在的,第一次真正的接触《贵州日报》,不是看报也不是投稿,而是用过期的《贵州日报》贴墙壁。小时候,我家住农村。按照农村习俗,每年过年都有“扫除”的习惯,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那时,家里穷,房子简陋,买不起画报,我们就用爸爸从工厂里找来的旧报纸一张紧挨着一张贴满墙壁,贴完后,整个屋子焕然一新,一股浓浓的油墨味香飘满屋,看着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文字,坐在其中,倍觉舒爽,瞬间平添了几许年味。

再后来接触《贵州日报》,是我读小学时,每个学期领到新书,为防止弄坏书本,我们喜欢用旧报纸当书壳来包书。每次包书前,我先把报上的内容浏览一遍,再挑选自己喜欢的版面内容当作书的正面。包好后,我还会在书的四个角加折两排凸起来,一是美观二是保护书角,然后再歪歪扭扭的写上自己的姓名、年级、书名。为确保平整,还将包好的新书小心翼翼的左右抹平,用小板凳压上几个小时。每次包好后,我喜欢把新书拥抱在胸前,闭上眼睛,轻轻呼吸,总想把那淡淡的油墨香味吸进肚里,慢慢回味。

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看到了当天的《贵州日报》,但我也因此捅了篓子。记得好像是年12月,刚在王庄乡参加工作的我,正好碰上洛阳煤厂发生瓦斯爆炸,井下当班工人一死几伤。看到煤矿工人满身漆黑,遍体鳞伤,鲜血直流,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想象着我的父亲在工厂里也像这样痛苦的拼命工作,挣钱,内心一阵揪心的疼痛,泪水忍不住直往下流。回到宿舍,久久不能平静,一股冲动迫使我写了一篇短讯立即投到《贵州日报》。没想到短讯居然见报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报纸上有了自己的“豆腐块”。

不过这小小的“豆腐块”也给我带来了麻烦,至今记忆犹新。记得当时的一位领导气冲冲地对我说,《贵州日报》是全省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党报,是党的喉舌,是你这种无名小卒随便乱投稿的吗?吓得我瑟瑟发抖。后来我才知道,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往《贵州日报》投稿了,也不敢光明正大的看《贵州日报》了。每次邮递员送来报纸,我总要瞅着没人的时候,悄悄地把报纸藏在怀里拿到宿舍忐忑不安翻看。

看《贵州日报》,我最喜欢的就是副刊“娄山关”这个栏目,上面的文章我会一遍遍的欣赏、品读,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我还会像小学生那样把优美的段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甚至会冒险私吞了《贵州日报》,把文章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还用红笔东画西画,做了不同的标注。那时,我尤其喜欢戴明贤、李发模、何士光等老一辈作家的散文,他们都是《贵州日报》的常客,像启明星一样指引着后辈继续前进,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散文之美。看到一篇篇美文,心底不由感叹,有朝一日我笨拙的文字也能见诸报端,那该是多幸福的事啊!

后来,我调到清镇市文联工作,在清镇市作家协会老师们的带动下,尝试着写写自己的想法、感受,又参与了清镇文学刊物《湖城艺苑》的组稿、编辑,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又有幸遇到了肖江虹、冉正万、戴冰等知名作家,特别是遇到了王剑平、张伦德、商善律、管利明等老师,他们就像我的“文学保姆”一样,一次次的教导我如何写作、如何构思、如何创作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我方才终于从一个读者变成了作者,从清镇市作家协会会员步入贵阳市作家协会、贵州省作家协会这个大家庭,也相继在《贵阳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民族报》《贵州作家》等报刊杂志发表我的散文、小说。虽说我还没有在《贵州日报》真正发表过自己的作品,但我知道,《贵州日报》就像我的文学殿堂,那是真正的作家之家。对“作家”这个称呼,于我而言,那是非常神圣,遥不可及的,就像金字塔一般我会像“粉丝”一样,一直仰望,一直追求。回首我的文学初心,这是我一生不可忘怀的,也是我今后业余创作的动力之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已过不惑之年,《贵州日报》副刊给予了我一盏指路明灯。今天,《贵州日报》走过了70年风雨历程,难忘一路走来,感恩《贵州日报》,感恩所有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前辈们。

文/郭忠静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吴浩宇

文字编辑/李缨

视觉编辑/赵相康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jj/1390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