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贵阳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简介 > 小坡村里看变化

小坡村里看变化

发布时间:2021-3-22 20:20:09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美丽的小坡村。

  冬日的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整洁平坦的乡村公路延伸到村民家门口,白墙红瓦的新民居星罗棋布点缀在山间,道路两边的数千亩果树整齐排列……小坡村已大变样。

  “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坡村村民说。虽然生活有了起色,但是,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小坡村继续发展,小坡人应该做些什么?这是许多小坡人在思考的问题。

  依托引进的龙头企业求发展,盘活资源提升造血功能,村民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业……如今的小坡村村民,正在经历着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

  

  面貌之变:荒凉山村旧貌变新颜

  国家一类贫困村,贵阳市特别困难村,这是过去小坡村的标签。

  “雨天出门两脚泥,晴天出门一身灰。”“喂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庄稼收成好不好,全靠望天水来不来。”……这曾经是小坡村人生产生活的写照。

  近年来,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浪潮让小坡村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这个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3%的偏远小山村旧貌换新颜。通乡通村通组道路提级改造,机耕道覆盖全村,污水处理、排洪沟、提灌站和喷灌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民族文化长廊建了起来,村组里还有了垃圾清运箱、公厕……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小坡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了“快车道”。贵苗夫、融鑫源、新希望、清镇产投等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几年间,余亩果树基地已经建成,主要种植黄桃、石榴、枇杷、猕猴桃、青脆李等10余种精品水果;贵州融鑫源农业公司种鸡厂投产,建成后预计年孵化优质土鸡、绿壳蛋鸡鸡苗余万羽,年产有机肥约吨;年完成元宝枫种植余亩。

  同时,小坡村积极打造“印象苗乡——快乐农业园”,规划建设涉及有机果蔬种植、特色养殖、百花百果观光体验、有机肥加工等的有机循环农业观光示范园,打好“两红”文化牌(红色文化、红线苗文化),将小坡村打造成为农旅文一体的富美乡村的蓝图正在从规划向现实转变。

  产业的兴旺,加快了小坡村人勤劳致富的步伐。清镇王庄贵苗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义兵介绍,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向村民发放保底分红金.8万元,户均1.39万元;劳务收入按实际出工计算,目前已累计发放劳务工资近多万元,户均近0余元。作为目前村里引进的骨干企业,企业每年在当地的用工量在人左右。

  据统计,小坡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从年底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全村37户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发展之变:盘活资源增强造血功能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小坡村发展起来了。我们还要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这是小坡村人的一个发展愿望。

  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小坡村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等通过调查研究,按照“三变”改革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开始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尝试,提出了盘活村里的优质水资源、建矿泉水厂的计划,项目得到了贵阳市、清镇市、王庄乡三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的支持。   (下转5版)   (上接1版)

  然而,建厂之初,资金存在一定缺口。“我们不能‘等、靠、要’,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加快发展。”村支两委反复讨论后统一了思想,通过召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做工作等方式,终于筹集到万元村民入股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这些钱在我们手里,今年可以买猪杀来吃,明年就没得了。要是拿来发展集体经济,以后可能每年都可以买猪杀来吃,我们支持。”村民们的理解,让村支两委提振了信心。

  然而,项目资金有了,却没有多余的预算请工人建水厂。“建厂,这不是我的强项吗?”村民古平贵在外做工程,走南闯北的他听说家乡发展有需要,毅然放弃了在外每月有0多元工资的工作回村支援,一同回来的还有10多个外出务工的乡亲。

  “首先讲好哈,现在没有工钱发哦。”项目负责人、时任小坡村村主任杨传军告诉古平贵等人。“我们不怕,日子要往后看。”古平贵等人回复得也很爽快。

  从年8月18开工,多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贵州乡愁水业有限公司于年12月1日投产。

  经过年一年的运营,贵州乡愁水业有限公司矿泉水销量达50多万桶,产值万元。全村共分红11.9万元,按照“人人参与、户户分红”的原则,全村每户可分红多元,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多元。

  “我经常跑到贵阳市区、黔南那边去拓展业务,早出晚归,看着企业一点一点好起来,我觉得当初的付出是值得的。”古平贵说。

  今年11月,村合作社又引进企业发展特色养殖业项目,修建了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有9栋养殖大棚,建设面积约平方米,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方式与新希望公司合作养殖生猪,解决了困难群众11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月工资元。养殖场现有头猪,每年投产两批次预计年产值可达万元,可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2万元。   

  观念之变:从“要我富”到“我要富”

  有一件事让清镇王庄贵苗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义兵记忆深刻。企业在村里建基地需要流转亩土地,村里只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土地流转任务。“这样的高效率,让我们看到了小坡人求发展的决心,也坚定了我们在这里投资的信心。”叶义兵说。

  “陈支书,最近我家想扩大养殖规模,请问能扩大猪圈不?”一天下午,村民侯向飞来到小坡村村委会,找到了贵阳市税务局派驻小坡村的第一书记陈俊雷,准备扩大规模,养多头猪。

  “这个问题要看具体情况,现在的政策是不能随意侵占耕地,只要合乎规定,我们一定大力支持。”陈俊雷说。

  原来,侯向飞家人多地少,父亲还要打零工补贴家用,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产业发展起来后,她与丈夫就在家门口务工。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贷款几万元修起了猪圈,养起了猪,一年下来收入达到近6万元。

  现在,侯向飞经常参加乡里组织的各类培训,眼界拓宽了,技能提升了,准备在年将养殖规模扩大。谈起今后的发展,侯向飞眼里透露出一种渴望。

  向村干部反映要求扩大养殖规模的,侯向飞不是第一个。

  今年37岁的村民樊兴菊在小坡村是颇有名气的养殖大户,最近也在忙着修整养殖场,在现有基地上合理规划增加圈舍,想在现有头猪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

  “哪里担心销路哦,我跟一家公司合作,我只管负责养,他们负责猪苗、技术和销路等。”樊兴菊说,“现在一年家里毛收入有40多万元。”

  陈俊雷介绍,如今,小坡村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坡村的懒汉、闲人逐渐少了,找项目求发展的人逐渐多了;麻将声、吵架声逐渐少了,歌舞声、读书声逐渐多了……小坡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民族特色村寨”“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坡村正在奋力前行。”陈俊雷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周治友陈文新庭静/文郭然/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jj/1053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